白石清溪尽自然,悠游杖履便成仙。
出山已作归山计,似较留侯着更先。

【解析】

题干所给的“白石、清溪”应理解为诗眼,即全诗的主旨。

本首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首句“白石清溪尽自然”,是写景,但景中寓情。诗人借对白石与清溪的描述,来表达作者对自然之美、对生活真谛的追求。“清溪”,指山涧小溪清澈见底;“白石”,指白色石块,也泛指石头。“尽”字写出了清溪与白石的纯净美。

次句“悠游杖履便成仙”。这一句是说,在清幽的山水之间徜徉,悠闲自得地拄着拐杖走着,就能达到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如同仙人一般。“杖履”,拄杖,行走,比喻闲适自在的生活。“悠游”,闲适自如的样子。“便”,就,能够,可以。“成仙”,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末两句“出山已作归山计,似较留侯着更先。”意思是说:一旦辞官隐居,便有了回归自然的打算,这比张良还早。“出山”“归山”是指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后辞官归隐,最后终于修道成仙,故称“归山”。这里的“出山”指辞官。而“留侯”指张良,因为张良是西汉开国功臣,被封为留侯,所以后人也称他为“留侯”。“着”,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有……的意思。“先”,早的意思。

【答案】

译文:

白色的石头在清澈的山间溪流中显得非常自然,悠闲自在地拄着拐杖行走便能像仙人一样。辞官后已经有了回归自然的打算,这比张良还早。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中借对白石和清溪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对生活真谛的追求。

前两句,诗人通过对白石与清溪的描绘来表现自己追求自然、向往自由的生活理念。诗人认为白石与清溪的纯净美是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只有在这自然中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真谛。这种观念正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诗人将张良的典故融入诗中,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他认为辞官归隐就是回归自然、回归本心的表现。同时,他也认为自己的这种选择要比张良早。这种观念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高洁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