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毅公忠,卅载宣劳资擘画;
正直廉洁,一封遗疏寓箴砭。
【注释】
闳毅:指张之洞。公忠:为官公正、忠诚。宣劳资擘画:宣扬功劳,筹划治理。遗疏:指皇帝下诏书给大臣的奏章。箴砭(jīn b iàn):用针砭石磨来比喻规劝或批评人,使改正错误,这里借指规劝、批评。
【赏析】
这首诗是挽词。诗人在悼念张之洞时,称赞了他“公忠”,赞扬了他的治绩“正直廉洁”。“一封遗疏”句即指此而言。
闳毅公忠,卅载宣劳资擘画;
正直廉洁,一封遗疏寓箴砭。
【注释】
闳毅:指张之洞。公忠:为官公正、忠诚。宣劳资擘画:宣扬功劳,筹划治理。遗疏:指皇帝下诏书给大臣的奏章。箴砭(jīn b iàn):用针砭石磨来比喻规劝或批评人,使改正错误,这里借指规劝、批评。
【赏析】
这首诗是挽词。诗人在悼念张之洞时,称赞了他“公忠”,赞扬了他的治绩“正直廉洁”。“一封遗疏”句即指此而言。
【注释】 闳毅:指张之洞。公忠:为官公正、忠诚。宣劳资擘画:宣扬功劳,筹划治理。遗疏:指皇帝下诏书给大臣的奏章。箴砭(jīn b iàn):用针砭石磨来比喻规劝或批评人,使改正错误,这里借指规劝、批评。 【赏析】 这首诗是挽词。诗人在悼念张之洞时,称赞了他“公忠”,赞扬了他的治绩“正直廉洁”。“一封遗疏”句即指此而言
【注释】 挽:向死者告别并凭吊。张之洞:清末名臣,历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国家倚畀谁资:指国家重托。资:资助。父痛:指丧父的悲痛。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张之洞的挽联。作者以“闻耗望京华”开篇,点明悼念的对象;“伤心忆夫婿”承前句之意,写自己因失去爱侣而感到悲伤;“骨肉凋零相继”进一步写丧妻之痛。此联为全诗之大纲。 上片最后两句,“国家倚畀谁资?”直抒胸臆,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解析】 此诗为挽张之洞之作。“痛苦失稿砧”,痛悼之情,溢于言表;“生死交情”,情深意重,生死不渝;“地下元亭重问字”,元亭乃张之洞读书之地;“飘零成柳絮”,飘泊无依;“岁时宴集”指张之洞与友人的聚散离合;“山邱华屋益伤心”,山丘之上,华美的居所,令人伤感。 【答案】 译文:痛苦的是失去了张之洞,他与我生死相交,我地下再与他相见时将问他的姓名了。 我飘零如柳絮,每逢岁时宴集,看到朋友们欢聚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手法赏析。 “花长好,月长圆”:花开得旺盛,月儿圆满。“国”即“家”,此处指家庭,也暗含国家。“人长寿,国之福”:人能长寿,是国家的福分。诗人以花和月为喻,赞美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树欲静,风欲宁,子欲养,天必从”:树要安静,风要宁静,儿子要抚养成人,上天一定会听从。“养”意为养育,抚养。“子欲养,天必从”:这是说儿子要成才,上天一定会帮助他。诗人以树和风作比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鉴赏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无才何敢附知音”,意思是:我没有什么才能,怎么敢去依附那些懂得赏识我的知音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知己的渴望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的珍惜之意。 “念卅年来休戚相关,感激难忘君子德”,意思是:回想起这三十年来,我和你的关系是忧喜与共、息息相关的,对你的感激之情难以忘怀
【注释】 臣:自称,我。之(zǐ):通“子”,对对方的尊称。 信已劬(qú):学问已经十分精深了。信,信服;已,已经;劬,劳苦。 安攘(rǎo):指安定国家。公遗憾:您对此深感遗憾。公,对人的敬称。遗憾,遗憾,惋惜。 人去:人已经离去了。吾:我。安放:安心。高寒:指天。 天鉴:天上的明镜,用来比喻君主的圣明。一生心:一个人一生的心志。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这位前清重臣的深切怀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重点字词的解释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题目中提示的注解来理解。“挽张之洞联”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郑孝胥。全诗共有八句,每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要准确把握。首先明确这首诗的内容:作者以挽联的形式,赞颂了张之洞在清朝历史上的重要功绩及其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之情。然后逐句解释,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