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碛东西黄堧禾,泉疏高派落坡陀。
日烘桑叶红于蓼,风逗云芽蒲似罗。
野店华人求阿什,绛衣回女唤央哥。
晚来且喜看山便,重屋凭栏敞四阿。

【注释】

早发:一大早出发。头堡:地名,今四川阿坝县境内。宿三堡:在今四川松潘县境。小楼:山中楼阁,即今松潘县城内的“白塔”。

砂碛(xi)东西黄堧禾:指沙石地区。黄堧禾,泛指沙土上长出的野草。

泉疏高派落坡陀:“泉疏”,指泉水从高处流下落入低洼之处。“高派”,指高山流水。“落坡陀”,指流水冲击着山崖。

日烘桑叶红于蓼:太阳把桑叶晒得发红。“红于”比颜色更红。“蓼”,一种草本植物。

风逗云芽蒲似罗:风吹动云中的露水,使像罗网一样密集的云朵散开,露出蓝天。“逗”,逗引。“罗”,网。

野店华人求阿什:在山野小店中,当地人请求卖油饼的人给一个名字,叫做“阿什”。阿什,藏族语,意即好的意思。

绛衣回女唤央哥: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子呼唤着男子。“央哥”,藏族语,意为哥哥。

晚来且喜看山便:傍晚时分,我很高兴因为看到了山。“且喜”,高兴。

重屋凭栏敞四阿:在楼上可以看见四周的山峦。“重屋”,复层楼房。“四阿”,四面。

赏析:

此诗为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天,由陇右入蜀途中所作。《全唐诗》录存于此诗之前有注云:“时自梓州还成都。”而此诗却作于春末夏初的五月,此时已过巴蜀,进入四川西北部一带。诗人在旅途中,经过头、尾两个城堡后,夜宿三堡,登上小楼眺望,看到周围山川景色如画,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诗的前两句写头堡和三堡附近的自然景物。“砂碛东西黄堧禾”,“砂碛”,指沙石地区;“堧禾”,泛指沙土上长出的野草。“沙碛东西黄堧禾”,说明这里地势崎岖不平。“泉疏高派落坡陀”,“疏”,是流走的意思;“高派”,指高山流水;“坡陀”,指山坡。“泉疏高派落坡陀”,是说清泉从高山流下来落入低处冲撞着山崖。首联两句写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人仿佛置身于那荒凉的沙碛之中。

颔联写近处山间风光。“日烘桑叶红于蓼”,“烘”,是熏烤的意思。阳光将桑树叶子照得比蓼草还要红。“风逗云芽蒲似罗”,“逗”,是逗引的意思。春风拂动着云朵,好像云朵被逗引着散开来,露出了蓝天。颈联写山野中的情景。“野店华人求阿什”,“野店”,指山中小客栈;“华人”,指当地汉人;“阿什”,指好的意思。当地汉人请求卖油饼的人给他们起个好点的名字。“绛衣回女唤央哥”,“绛衣”,指红色的衣服,此处借指女子。她们呼唤着男子,意思是请他给她们起一个好名字。“央哥”,也是藏族语,意为哥哥。颈联两句写山野中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称谓。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当时山中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尾联写远望山景。“晚来且喜看山便”,“晚来”,指傍晚时分。“看山便”,即欣赏山的美丽风光;“且喜”,表示高兴的意思。尾联两句写诗人观赏山景时的欣喜之情。“重屋凭栏敞四阿”,“重屋”,指多层楼房;“四阿”,四面;“敞”,是敞开的意思。诗人在楼上凭栏远眺,可以看见四周的青山绿水。

《杜臆》评此诗云:“前二句写沙碛东西之景,后二句写川西诸山之景。其地既异,故所写之景亦殊。”“沙碛”、“堧禾”、“高派”、“落坡陀”、“桑叶”、“蓼”、“风”、“云”、“蒲”等字,皆极状其形色。‘日’字、‘烘’字、‘红’字、‘逗’字、‘风’字、‘蒲’字,皆状其光景。”“晚来”句,则以景结情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