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印度马来由,织路班兰各自求。
老懒无心知四国,况能从汝学咿嚘?

【注释】

息力杂诗 其三:息力,即“悉利”,梵语Sīlī的译音。印度马来语对音为Siri或Sila(意为“小国”)。班兰,梵语Panānas的异译。这里指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国。

老懒无心知四国:指作者自感年事已高,心力衰竭,无力再学外域文化。

况能从汝学咿嚘:指作者自己虽身处东方文化圈内,仍觉得难以掌握西方文化的精髓。

【赏析】

此诗是郑振铎在1935年写的一首《悉利杂诗》,其中第三首为《印度马来由》。

这首诗是郑振铎在1935年写的一首《悉利杂诗》,其中第三首题为《印度马来由》。诗中的“班兰”(Panānas),是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国的古称,郑氏在此用其对音“Siri”来表示。班兰一词,原意是指佛教徒的修行场所,后来也用来泛指佛教徒聚居的地方。在这里,郑氏用这个词来代表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诗中的“织路”,指的是编织道路。而“班”字在此处也有“织”的意思,所以郑氏将“织路班兰”合起来理解,就是指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这四个国家。至于“各自求”,这里的“我”指的是作者本人,“求”则是寻求之意,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在追求自己的学问。

这首诗中,郑氏用“老懒无心知四国”来形容自己已经年事已高,心力衰竭,无力再学外域文化。然而,他仍然觉得自己身处东方文化圈内,难以掌握西方文化的精髓。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郑氏作为一个文化学者的独特之处。他在追求自己的学问的同时,也不忘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既体现了郑氏对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这四个国家的深厚感情,也展示了他的文化自信和包容心态。同时,这首诗也是郑氏在抗战期间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象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