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堕纸云模糊,老树簌簌孝子庐。
中有八九反哺乌,鸣声哑哑尾毕逋。
孝子听之涕沾裾,乌犹有母人则无,长夜不旦伤哉孤。
鸿鹄游八极,凤皇淩紫虚。
羽毛虽云好,不及将母雏。
小人有母六十馀,却来乞米长安居。
嗟哉倚闾心,还若襁抱初。
秋风劝归人,白云怀旧都。
还君此图回我车,可以人不如乌乎。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甲申年(1554)的秋天,一位孝子在听乌(即乌鸦)鸣叫声时,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感慨万千。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冷月堕纸云模糊
- 诗句:”冷月堕纸云模糊”:描述了月光透过薄薄的纸张,投射在树梢上,使得周围的景色变得模糊不清。
- 注释:”冷月”指的是月亮寒冷清冷;”堕纸云”则是指月光穿过纸页和云层。
- 赏析:通过描绘月光和纸云的景象,诗人营造出了一个宁静而幽暗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铺垫了基调。
- 老树簌簌孝子庐
- 诗句:”老树簌簌孝子庐”:描述了老树发出的沙沙声,似乎在诉说着孝子(指孝子本人或他所怀念的人)的居所。
- 注释:”簌簌”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这里用来形象地描绘老树的声音;”孝子庐”指的是孝子的住所。
- 赏析:通过将自然界的声音与人的行为联系起来,诗人表达了对孝子内心的同情与理解。这种描写手法既富有诗意,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中有八九反哺乌,鸣声哑哑尾毕逋
- 诗句:”中有八九反哺乌,鸣声哑哑尾毕逋”:描述了在孝子身边有八九只反哺的乌鸦,它们的鸣叫声低沉而哀伤,尾巴已经拖得很长。
- 注释:”反哺”指乌鸦长大后会反过来喂养父母;”八九”可能是指数量众多;”鸣声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低沉,像是在哭泣;”尾毕逋”则是指乌鸦的尾巴拖得长长的。
- 赏析: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来隐喻孝子内心的感受和处境。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深远。
- 孝子听之涕沾裾
- 诗句:”孝子听之涕沾裾”:描述了孝子听到乌鸦的叫声后,泪水沾湿了他的衣襟。
- 注释:”听之”指倾听;”涕沾裾”表示眼泪流到衣襟上。
- 赏析: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孝子对乌鸦鸣叫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 乌犹有母人则无,长夜不旦伤哉孤
- 诗句:”乌犹有母人则无,长夜不旦伤哉孤”: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亲情易逝的感慨。
- 注释:”犹有”表示还有;”长夜不旦”意味着漫长的夜晚没有结束;”伤哉孤”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孤独无助的感叹。
- 赏析:通过对比乌鸦尚且有母亲的陪伴,而人类却要独自面对漫长的夜晚,诗人表达了对亲情珍贵和人生苦短的深刻思考。
- 鸿鹄游八极,凤皇淩紫虚
- 诗句:”鸿鹄游八极,凤皇淩紫虚”:描述了鸿雁和天鹅能够自由地飞翔到世界的尽头,凤凰也能翱翔于紫微星所在的高空。
- 注释:”鸿鹄”和”凤皇”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游八极”意指它们能够飞越八方极远之地;”淩紫虚”则是指凤凰能凌驾于紫微星之上。
- 赏析:通过比喻的方式,诗人赞美了这些神鸟的自由与高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羽毛虽云好,不及将母雏
- 诗句:”羽毛虽云好,不及将母雏”:这句诗表达了虽然鸟儿的羽毛很华丽,但它们仍然不如那些拥有母亲抚养的孩子。
- 注释:”羽毛”指的是鸟儿的外在特征;”将母雏”则是指被母亲呵护的孩子。
- 赏析:诗人用这个比喻表达了对于家庭温暖与亲情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失去母亲照顾的孩子的同情。
- 小人有母六十馀,却来乞米长安居
- 诗句:”小人有母六十馀,却来乞米长安居”:描述了一个小人的年纪已经很大,却依然需要母亲抚养的情况。
- 注释:”小人”指的是年龄较大的孩子或者老人;”有母六十馀”表示已经有六十多个母亲;”却来乞米长安居”则是指这些人为了生存而向长安城的人们求助。
- 赏析:通过描绘一个小人的困境,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注。
- 嗟哉倚闾心,还若襁抱初
- 诗句:”嗟哉倚闾心,还若襁抱初”:这句诗抒发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自己现在孤独状态的认识。
- 注释:”闾”是一种古代建筑结构,用于防御;”襁抱初”则是指婴儿出生时的包裹状态。
- 赏析:诗人通过对闾和襁包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的留恋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感慨。
- 秋风劝归人,白云怀旧都
- 诗句:”秋风劝归人,白云怀旧都”:秋风象征着离别和思念,白云则代表着远方和故乡。
- 注释:”劝归人”表示劝说人们回归家乡;”白云”则是指遥远的故乡。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在异地漂泊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 还君此图回我车,可以人不如乌乎
- 诗句:”还君此图回我车,可以人不如乌乎”:这句话是在回应前面的诗句,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人的情感比不上乌鸦的忠诚呢?
- 注释:”还君此图”指的是归还这幅画;”回我车”表示让我的车回到原来的地方;”可以人不如乌乎”则是询问如果人的情感比不上乌鸦的忠诚呢?
- 赏析:通过提出这个问题,诗人表达了对于人性与动物忠诚之间差异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动物精神的敬佩。
这首诗通过对乌鸦鸣叫的场景进行描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联系,抒发了诗人对亲情、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杨慎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