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来两河荒,今归两河熟。
荒是儿女命,熟是长吏福。
暂时脱饥寒,遑言来岁蓄。
旁观哀目前,愚者图果腹。
丰歉不在天,至仁有常足。
谁极恻怛心,永全流离族。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内容。然后结合注释和重点字词进行赏析。
“出都”即离开京城,指作者由朝廷回到故乡。甲戌日是八月十七日。《出都》六首之五的原文如下:
昨来两河荒,今归两河熟。
荒是儿女命,熟是长吏福。
暂时脱饥寒,遑言来岁蓄。
旁观哀目前,愚者图果腹。
丰歉不在天,至仁有常足。
谁极恻怛心,永全流离族。
【译文】
去年离开两河地区,今年又回到了那里,那里现在又变成了肥沃的土地。
荒废是由于百姓的命运不好,丰收是因为官吏的好政策。
现在摆脱了饥饿寒冷,还谈什么来年要准备粮食。
旁观者看到眼前的悲惨景象,而无知的人只想到填饱肚子。
丰收与否并不取决于上天,君主施行仁政自然会有好的收成。
那些最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
【注释】
- 甲戌:指唐德宗贞元二年八月十七日(786年)。
- 两河:指黄河南北。
- 荒是儿女命:指战乱时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命运。
- 熟是长吏福:指战争胜利后国家恢复生机,百姓生活安定的幸福。
- 暂时:指暂时免除饥寒之苦。
- 遑言:哪有心思去考虑。
- 旁观:指旁观者或局外人。
- 哀目前:指眼前所见的惨景。
- 愚者:指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 至仁:指最高尚的仁政。
- 恻怛(chìdá):同情怜悯的意思。
- 流离族:流民、流亡的人群。
赏析:
此诗前二句写自己因遭逢战乱而离开中原、回到故土,目睹其变故与变化,感叹生灵涂炭之苦。中间两句以百姓之“荒”与官吏之“熟”作对比,表明自己的感慨与认识。最后二句写自己虽已脱离战乱之苦,却仍忧心国事,期盼统治者施行仁政。此诗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这首诗是诗人在经历战乱之后,重返故里时所作。他目睹了两河地区的荒凉景象,并由此联想到百姓的不幸命运,从而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诗中既有对百姓的同情,也有对统治者的期望。这种情感既体现了诗人的仁爱之心,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