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见太行青,暮见太行碧。
行人无时休,山意去不息。
立马望中原,纵横见城邑。
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
战馀草木荒,岁晚风沙直。
万事信冥冥,我行徒恻恻。
不有霜雪威,讵知阳春德。
【注释】
甲戌:即元和十年,唐宪宗元和十年。
朝见太行青,暮见太行碧:早晨太阳初升时,看见太行山呈现青青的色调;傍晚日落时,见到太行山呈现出碧绿的颜色。
行人无时休,山意去不息:旅人没有停歇的时候,而太行的山势也永不停息地延展着。
立马望中原,纵横见城邑:在马上远眺中原大地,可以看到许多城池。
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飞走的大雁没有固定的鸣叫声;垂下的云朵是那么凄凉、哀伤。
战馀草木荒,岁晚风沙直:战争之后草木荒芜,到了年终,寒风夹杂着黄沙吹来。
万事信冥冥,我行徒恻恻:一切事物都是那么渺茫、不可预料;只有我一个人行走,心中不免感到悲哀。
不有霜雪威,讵知阳春德:如果没有霜雪的威力,哪里知道春天的温暖和恩惠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出使河朔回途中,路过太行山作的。诗中描写了诗人旅途所见所感。全诗以“行人”为主体,写其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国事民生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首联起句用比兴手法,说早晨看到太行山呈青色,傍晚又见它呈碧绿色,说明诗人行程之长,时间之久。次句则说诗人行进不止,而太行山却永无停歇之意,形象地表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奔波的劳顿。颔联写诗人站在高阜上放眼远眺,看到中原大地辽阔无垠,城池星罗棋布;颈联写随着视线的转移,诗人看到了飞过的雁群,听到的是它们悲凉的鸣叫;尾联写诗人目睹了边塞之地风沙弥散的景象,感慨万千。这四联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人的行程感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此诗是诗人出使河朔途中经太行山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忧心忡忡的心情。诗前八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把诗人的愁绪写得淋漓尽致。诗人由远及近、层层深入地抒写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他首先以“朝见太行青”开篇写远景,然后“暮见太行碧”,再写远景。接着以“行人无时休”一句转入写自己。“山意去不息”。这句诗既点出了“行人无时休”的原因,也暗寓了诗人自己内心的无限惆怅。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景写到远处想象,“去雁无定声”,写出了诗人心中那无限的忧愁。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景写到远处想象,“去雁无定声”,写出了诗人心中那无限的忧愁。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垂云可怜色”。这里既点出“去雁无定声”的缘由,也暗寓了诗人自己内心的无限惆怅。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垂云可怜色”,这里既点出“去雁无定声”的缘由,也暗寓了诗人自己内心的无限惆怅。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垂云可怜色”。“我行徒恻恻”。这两句既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垂云可怜色”。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瘼的关注。最后两句,诗人又由眼前实境过渡到虚境,“去雁无定声”。
这首诗是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诗人离开长安赴洛阳途经山西太行山时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衰弱,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盛,而中央政权却软弱无力。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诗一开头就以“朝见太行青”写早晨看到的景色。“暮看太行碧”,则写的是晚上看到的景色;一个“青”字,一个“碧”字,都使人感到色彩鲜明,生动逼真。《古诗十九首》说:“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楼。”王昌龄《闺怨》说:“闺中无人恨自长,迢递相望路岐阳。”张籍《秋思》说:“古壁无人读古书,清灯无客醉浊酒。”这些诗句所写的都是同样的情景,而作者通过自己“行人”的身份来看景物的感触却是不同的。因为这里所写的景物是供“行人”远眺的,所以显得更加开阔一些。但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太行山连绵起伏、峰峦重叠、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特点给作者以很大的感染力量。因此作者虽然只写了一天之内的不同时刻所看到的景色,但是通过对比,却表现出太行山的无穷无尽以及自己行程的漫长和劳顿。这就使诗歌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第二句写自己行走在太行山上的感受。“去雁无定声”一句是从听觉方面来写自己的感受。“去雁无定声”是指候鸟迁徙时发出的声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南飞雁叫。古人常用雁鸣来表示季节的变化。如《诗经·小雅·鸿雁》就有“鸿雁于飞”的句子。此外,古人还常用雁声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或表达某种思想。如唐代诗人韩翃写过一首题为《寒食》的五言绝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斜入五侯家。”其中“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就是借汉宫中传蜡烛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而韩翃这首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正是由于春天到来而引起的。至于“垂云可怜色”一句则是从视觉方面来写自己的感受。这里的“垂云”指的是秋天雨后的云气。古人常用这种景象来寄托自己的哀怨或表达某种感慨。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题为《风雨》的诗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里的“巴山”,指的就是巴山蜀水。这里所说的巴山夜雨正可以用来比喻作者此刻的处境与心情。
第三句开始转入写自己的内心感受。这四个字概括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同时也表明了他内心的情感状态。“我行徒恻恻”的“我”字指代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