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一精神,一石一造化。
坐久佛无言,微闻鹤叹咤。
何不入山深,人间少真暇。

【解析】

(1)此诗的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一松一精神,一石一造化”,点明诗人观松、观石而引发的遐想。“精神”与“造化”对举,说明松树和石头都有超凡脱俗的精神,都有神奇的造化之力。“坐久佛无言,微闻鹤叹咤”,写诗人在松树下久久地坐着,似乎连佛也沉默不语;只听到远处有鹤鸣之声,仿佛在叹息、发怒。“微闻鹤叹咤”是诗人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松树、石头所发出的声音,突出它们的神韵和气势。

(2)颔联写诗人因听鹤鸣声而起的联想:为什么不到深山中去呢?人间少有真正空闲的时间。诗人以“何不入山深”为问,抒发了自己渴望隐居的心境,同时也表明自己不愿做官的志趣。“人间少真暇”,诗人用反问的句式,表达出自己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3)颈联紧承上联,由景及人,写诗人的感慨。诗人看到松树苍劲挺拔,觉得它就像一位高人隐士;看到石头奇形怪状,觉得它就像一个仙人的化身。“高人”、“仙人”的比喻,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松树、石头的赞美之情。

(4)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诗人感叹自己没有机会去深山隐居,只能在这里消磨时光;同时,他也感叹世上真闲的人太少了。“得诗四首 其三”,这是诗人自题,也是对本诗的总结。

【答案】

八月一日刘芙初太史招游长河极乐寺饭后至万寿寺看松石渡河小憩昌运宫而归得诗四首

其一

一松一精神,一石一造化。

坐久佛无言,微闻鹤叹咤。

其二

何事独留连,人间真暇少。

不须更登高,秋色满林杪。

其三

一松一精神,一石一造化。

坐久佛无言,微闻鹤叹咤。

何不入山深,人间少真暇。

注释:

(1)《夏日闲放》这首诗是刘芙初在甲戌年的八月一日被好友招来游览长河极乐寺,之后又到了万寿寺看松石渡的小桥流水,最后小憩于昌运宫,然后返回家中所作,共四首。

译文:

一棵松树就有它的精神,一块石头也有它的造化。

坐久了佛像也没有声音,隐约听到大鹤在悲鸣。

为什么不到深山中去呢?人间很少有真正闲暇的时间。

赏析:

这首诗是刘芙初在甲戌年的八月一日被好友招来游览长河极乐寺,之后又到了万寿寺看松石渡的小桥流水,最后小憩于昌运宫,然后返回家中所作,共四首。其中第三首最为著名,是一首七绝,写松树、石头和鹤三者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的隐逸思想,语言清隽自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