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试茂才,三十犹潦倒。
众人怜泣璞,良友勖怀宝。
苟得非所欣,居贫讵为矫。
容华等拾芥,当路胡太巧。
忍持圣贤书,易汝温与饱。
浮念苟一牵,方寸不自保。
白云纷满怀,此意岂枯槁。
【注释】:
甲戌:即甲戌年,指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试茂才: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应试者须在殿上对策,由皇帝亲自策问。这里指的是参加科考落选。
众:众人。怜泣璞:比喻自己有才能而被人遗弃。
勖:勉励。
苟:如果。得非所欣:得到的东西不是自己所喜欢的。
居贫讵为矫:即使贫困也不应该勉强自己。讵,岂。
容华:比喻容貌美丽,这里指才华出众的人。等拾芥:比喻微贱如芥子之小,却能成就大事业。
当路:处在要职。胡太巧:意指奸邪小人太过于狡猾。
忍持圣贤书:意思是说忍受着圣贤书的熏陶和教育。
易汝温与饱:改变你的生活状况,使你衣食无忧。
浮念:指不正当的念头。苟一牵:一旦被诱惑。
方寸:心。
此意:指上述的意思。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天宝三载(744)参加进士考试时写的《自述》诗中的第六首。诗人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人的命运如何,不仅与个人的才能、志向有关,更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十五试茂才,三十犹潦倒。”诗人从自己的经历谈起。十五岁时,他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可到三十岁了,还未能中举,仍然处于潦倒不堪的境地。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现实。
“众人怜泣璞,良友勖怀宝。”这两句写他虽然屡试不第,但仍然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这里的“众人”是指那些同他一样失意的人;“良友”则是指那些劝他不要灰心丧气的朋友。诗人用“怜泣璞”来比喻自己的才华被埋没,用“勖怀宝”来表示希望朋友们能够继续支持他。
“苟得非所欣,居贫讵为矫。”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认为,如果得到了世俗认为好的东西,就不一定符合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即使身处困境也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容华等拾芥,当路胡太巧。”“容华”比喻才华出众的人,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等拾芥”则是指像芥子那样微小的事物也能成就大事业。诗人通过这两个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看法: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能做出伟大的贡献。而对于那些奸佞之辈,则应该警惕他们过于狡猾的行径,不要被他们迷惑和误导。
“忍持圣贤书,易汝温与饱。”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处境的一种无奈。他认为,尽管受到了世人的同情和帮助,但仍然不能摆脱贫困的命运,只能忍受着圣贤书的熏陶和教育,希望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让妻子儿女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浮念苟一牵,方寸不自保。”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个人欲望和道德修养的思考。他认为,一旦被不正当的念头所牵引,就会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无法保证自己的清白和正直。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