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山上藏诗坞,一半种花半种树,半是诗人下榻处。
入门见竹不见山,落叶时露斜阳殷,老屋却在山中间。
疏林缺处开朱牖,一人低头笔在手,知是哦诗剑峰叟。
复有一人行碧苔,贪看远山立徘徊,是我曳杖寻诗来。
黄公作图翠欲滴,公亦三年坞中客,胸有烟云非笔墨。
世间何处无青山,草木不灵花不仙,胜地还要诗人传。
左揖凤凰右招鹤,秋月秋风劝华酌,七百年来无此乐。
主人爱客轻黄金,客更爱才无古今,后世有人知此心。

胭脂山上藏诗坞,一半种花半种树,半是诗人下榻处。

胭脂山即指太白山,山上有个藏诗坞,一半种花一半种树,这是诗人居住的地方。

入门见竹不见山,落叶时露斜阳殷,老屋却在山中间。

一进门就看见竹子不看见山,落叶时夕阳斜照在屋旁,老屋就在山中间。

疏林缺处开朱牖,一人低头笔在手,知是哦诗剑峰叟。

稀疏的树林中有窗户敞开,一个人低头写字,我知道他是哦诗剑峰叟。

复有一人行碧苔,贪看远山立徘徊,是我曳杖寻诗来。

另一个人也行走在绿苔上,贪看远处的山站立徘徊,我就是拖着拐杖寻找诗的人。

黄公作图翠欲滴,公亦三年坞中客,胸有烟云非笔墨。

画师黄公作画翠色欲滴,你也在这里住了三年,你心中有山水云雾不是用笔墨可以表达出来的。

世间何处无青山,草木不灵花不仙,胜地还要诗人传。

世间哪里有没有青山的地方?草木不神奇花朵不神仙,美丽的胜地还需要诗人传播。

左揖凤凰右招鹤,秋月秋风劝华酌,七百年来无此乐。

左边揖礼迎接凤凰右边招徕鹤,秋天的月亮和秋风劝饮美酒,这种快乐已经过去了七百年了。

主人爱客轻黄金,客更爱才无古今,后世有人知此心。

主人爱惜客人轻金相送,客人更加珍惜才华不分古今,后人会明白我的用心。

赏析:

这首诗是辛未年(公元1861年),秦芝庭公子索题藏诗坞图之作。全诗共八句,前六句描写了藏诗坞的美丽风景以及诗人的生活环境,后两句抒发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第一句“胭脂山上藏诗坞”描绘了太白山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住所。胭脂山是太白山的别称,山上有一个著名的藏诗坞,诗人在这里隐居生活。

第二句“一半种花一半种树”,进一步描述了藏诗坞的环境特点。一半种有鲜花,一半种有树木,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自然景观。这两句诗通过对藏诗坞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氛围。

第三句“入门见竹不见山”描绘了诗人进入藏诗坞后的所见景象。刚一进门就看到竹子而不是大山,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里的“竹”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质和坚韧毅力。

第四句“落叶时露斜阳殷”描绘了藏诗坞中的自然景观。树叶飘落时露出夕阳的余晖,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这里的“余晖”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五句“老屋却在山中间”则描绘了藏诗坞中的另一番景象。尽管周围都是山峦,但老屋却位于山中间,给人一种意外惊喜的感觉。这里的“山间”象征着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亲近。

第六句“疏林缺处开朱牖”继续描绘了藏诗坞中的美景。疏落的树林中只有一处开着红窗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的“朱牖”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追求。

第七句“一人低头笔在手”则描绘了诗人独自创作的情景。他低头沉思、手持笔杆,仿佛在构思新诗。这里的“笔在手”象征着诗人对写作的专注和投入。

第八句“知是哦诗剑峰叟”则揭示了诗人的身份。他是一位哦诗剑峰叟,一位善于吟咏诗歌的诗人。这里的“哦诗”象征着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第九句“复有一人行碧苔”描绘了另一位诗人在绿苔上行走的情景。这位诗人的身影在绿苔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象征着他的勤奋和坚持。

第十句“贪看远山立徘徊”则描绘了他对远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他站在高处,眺望着远处的山峦,仿佛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里的“立徘徊”象征着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的追求。

第十一句“是我曳杖寻诗来”则揭示了诗人的身份。他是一位喜欢游历山水、寻找诗意的人。这里的“曳杖”象征着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第十二句“黄公作图翠欲滴”则描绘了画师黄公作画的情景。他的画作翠色欲滴、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这里的“翠欲滴”象征着画家对绘画技艺的精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十三句“公亦三年坞中客”则表达了诗人对黄公的敬仰之情。他在这里住了三年的时间,与黄公成为了朋友。这里的“三年客”象征着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

第十四句“胸有烟云非笔墨”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感悟。他认为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来自于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而非单纯的文字描述。这里的“烟云”象征着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理解。

第十五句“世间何处无青山”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一处是没有青山的地方,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里的“青山”象征着自然之美和生命的活力。

第十六句“草木不灵花不仙”则表达了诗人对花草树木的赞美和关爱。他认为它们虽然不如人般灵动、聪明,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这里的“草木”、“花”象征着自然界中的万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第十七句“胜地还要诗人传”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胜地不仅要有优美的风景和建筑设施,更需要有诗人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这里的“胜地”象征着人们心中的圣地或名胜古迹;“诗人传”则强调了诗歌在传承文化、塑造精神风貌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十八句“左揖凤凰右招鹤”则描绘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他左手揖礼迎接凤凰,右手招徕鹤鸟,象征着人与自然界的亲密无间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里的“左揖”、“右招”分别代表诗人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敬意;“凤凰”、“鹤”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尊贵的象征物,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十九句“秋月秋风劝华酌”则描绘了诗人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度良宵的场景。他们举杯饮酒赏月、畅谈心中所思所感,享受着难得的欢乐时光。这里的“秋月”和“秋风”分别代表了秋天的美景和自然气息;“华酌”则指的是美酒佳肴。整个诗句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十句“七百年来无此乐”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慨。他觉得能够与朋友们共度如此美好的时光是一种难得的快乐和幸福,希望能够永远保持这份纯真的情感。这里的“七百年”指的是从唐代开始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无此乐”则强调了友情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十一句“主人爱客轻黄金”则描绘了主人对客人的慷慨大方和热情好客的品质。主人愿意拿出自己的财富来招待客人,体现了主人对朋友的重视和关怀。这里的“轻黄金”则形容了主人对待客人的态度非常随和、慷慨;而“爱客”则体现了主人对朋友的关心和爱护之心。

第二十二句“客更爱才无古今”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才华的认可和赞赏。他认为朋友的才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古今中外都值得称赞和学习。这里的“才”指的是个人的才华和能力;“无古今”则强调了朋友才华的非凡之处和独特魅力。

第二十三句“后世有人知此心”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品流传后世的信心和期望。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将会被后人铭记和传颂,成为永恒的经典。这里的“传世”则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而“知此心”则体现了诗人对后人能够理解自己创作意图和情感的期待和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