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饮汉上水,饱看汉上山。
尽将山水意,泻入笔墨间。
乃至不见水,无非绿潺湲。
乃至不见山,无非碧弯环。
落叶秋满屋,静然一身闲。
我愧不学书,积惰心易顽。
江头一黄鹄,会与孤云还。
【题解】:这是一首借物寓意的七律。诗人用汉水和汉山来比喻自己,说自己饱览了山水之美景,却未能将其写进诗里,只能将山水之意注入笔间。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不学习书法的遗憾。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炼,富有情韵。
【注释】:渴饮汉上水:指口渴时饮用汉水。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境内的嶓冢山,流径湖北丹江口、襄阳等地,入长江。汉上山:指汉水上游的群山。这里以汉水喻指汉水上游的青山。一黄鹄:指孤独飞翔的大雁。江头:指汉江之滨。孤云还:意谓大雁孤飞而归。
【译文】:我口渴就喝汉水,吃饱了就看汉水边的山景,把山水之美好尽收眼底,却又无法将其写进我的诗句之中,只有把这种美好的山水之情倾注在笔墨之间。然而当我再去看山水,却发现再也看不到那美丽的山水了,到处都是绿水潺潺流淌的景象。再往深处看去,也看不见那些高山峻岭了,只见碧波环绕着曲折蜿蜒的山峦。屋中落叶满地,我静静地坐在屋内,一身的闲适与自在。我深感惭愧的是我没有学习书法,因为积累的惰性使我难以克服。这时,一只孤独的大雁从江头飞回,仿佛要回到那片云中去。
【赏析】:此诗作于元末明初,作者常熟人张羽(1293-1370),字天羽,号铁君,世称“铁笛道人”。他出身寒微,曾做过小官,后因事被贬至吴中。这首诗是他谪居期间的作品,表现了他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语言简练,风格遒劲,是元末文人诗歌中的佳作。
首句“渴饮汉上水”点出“常”字,说明作者常到汉江一带游览。次句“饱看汉上山”,既写出了作者游赏的兴致,又写出了作者欣赏自然风光时的心情舒畅。这两句是说:我口渴时就喝汉水,吃饱了肚子就看看汉上的群山。“渴饮汉上水,饱看汉上山,尽将山水意,泻入笔墨间。”四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作者由“渴饮”“饱吃”写到“尽将”,由“山水意”说到“笔墨间”,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渴饮”和“饱吃”,是作者观景时的主观感受;“尽将”和“泻入”则是客观的结果。“泻入”二字,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将山水之美写入诗篇的情景。
三、四两句“乃至不见水,无非绿潺湲;乃至不见山,无非碧弯环”写景,境界开阔。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衬手法:“乃至”二字表明作者所见的山水景色已经达到极盛的程度,但“见”不到了;“无非”二字则表明所见到的只是水和山的本来面目而已,而没有其他什么。这两句诗通过反衬手法,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汉江两岸的自然景色是多么的美丽壮观!
第五句“落叶秋满屋,静然一身闲。”写景,境界阔大。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落叶”一词,使秋天的色彩更浓;“秋满屋”三个字,使秋天的气息更浓;“静然一身闲”则表现出作者心境的闲适与超脱。这两句诗通过拟人的写法,写出了作者所处环境的静谧、恬淡、舒适。
第六句“我愧不学书”写景,境界开阔;“积惰心易顽”写情,感情深沉。这句诗既是对自己懒散的自责,又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积惰”和“易顽”,“愧不学”和“悔已迟”,前后对照,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两句诗通过对自身的反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最后两句“江头一黄鹄”,写景,境界开阔;“会与孤云还。”抒情。这两句诗运用了象征手法:黄鹄是自由的象征,孤云是飘逸的象征,它们都是作者所向往的境界。这两句诗既写出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又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这首诗以常熟汉上风景为描写对象,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了汉上风景的壮美,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这首诗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风格遒劲,是元末文人诗歌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