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檄西南未解兵,羽书旁午夜闻钲。
方愁夔子沈鱼复,岂意蓬婆款锦城。
赤甲山前初奏凯,青羌帐下自通名。
当知剑阁非难据,乘传相如檄草成。
蜀檄西南未解兵,羽书旁午夜闻钲。
方愁夔子沈鱼复,岂意蓬婆款锦城。
赤甲山前初奏凯,青羌帐下自通名。
当知剑阁非难据,乘传相如檄草成。
接下来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诗句原文与注释:
蜀檄西南未解兵,羽书旁午夜闻钲。
方愁夔子沈鱼复,岂意蓬婆款锦城。
赤甲山前初奏凯,青羌帐下自通名。
当知剑阁非难据,乘传相如檄草成。逐句释义:
- “蜀檄西南未解兵”:意思是朝廷的檄文还未解决西南边境的战事。
- “羽书旁午夜闻钲”:羽书是古代传递紧急军情的文书,午夜时分突然传来的钲声,可能意味着战事的紧张。
- “方愁夔子沈鱼复”:夔州是今重庆,沉鱼复指当地居民因战乱而悲痛欲绝。
- “岂意蓬婆款锦城”:蓬婆可能是对远方来的使节的尊称,锦城即成都,使节的到来象征着和平。
- “赤甲山前初奏凯”:赤甲山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象征,这里指的是战争取得初步的胜利。
- “青羌帐下自通名”:青羌是指当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将领通过通信方式向朝廷报告情况。
- “当知剑阁非难据”:剑阁是蜀地的一个险要之地,但并不难据守。
- “乘传相如檄草成”:乘传指迅速传递消息,相如可能是指一位擅长书写的人,他的檄草(檄文)很快完成。
- 诗意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清兵入侵后的国破家亡之感。开头两句“蜀檄西南未解兵,羽书旁午夜闻钲”,描绘了朝廷的檄文尚未平息西南边境的战事,而夜晚传来的军情又让诗人感到忧心忡忡。接下来四句“方愁夔子沈鱼复,岂意蓬婆款锦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人民的深深思念和忧虑,以及对和平使者到来的喜悦。最后两句“赤甲山前初奏凯,青羌帐下自通名”则是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只要坚守阵地,就能取得胜利。结尾“当知剑阁非难据,乘传相如檄草成”则表明了诗人的决心和信心,无论前方多么艰难,都有人可以依靠,有信念可以支撑。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也展现了他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