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故人子垂念再三,生死见交情,十载孤儿奉高义;
开新学界勤劳第一,艰难资擘画,千秋遗像表公忠。
【注释】
①垂念:挂念,思念。
②奉高义:指为张百熙效力,尽忠报效。“奉”是尊承的意思;“高义”即大义。
【赏析】
张百熙(一八四八—一九一六年),原名荫桓,字廉卿,号百熙,直隶献县人。清光绪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学部尚书、国子监祭酒、管学大臣等职。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永不叙用。辛亥革命前后,他奔走于南北各地,联络同志组织共和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民国成立后,任国务院总理、教育总长等职,曾创办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
这首诗是作者在民国初年写的挽联,是为张百熙的去世而作。上联写张百熙生前忠于故国、关心人民,下联写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张百熙的崇敬和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