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国存亡之际,失此贤臣,学界政界,同声一哭;
处新旧竞争之交,独无党见,誉公毁公,并足千秋。

【解析】

“挽张百熙联”是本诗的标题。张百熙,字海帆(一作开文),号燕生,直隶大兴县人,1847年出生于一个有学问、重教育的家庭。光绪二年中举,第二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先后任过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户部尚书等职。戊戌变法前,曾参与维新运动,主张改革内政、兴办实业;变法失败后,被革职。辛亥革命后,一度出任内阁总理。

此诗为悼念张百熙而作。首句点明时局:“丁家国存亡之际”,指国家处于危机之时。“失此贤臣”,即失去了一位贤臣。“学界政界”,指学术界和政府机关。第二句说:失去这位“贤臣”,学界、政界都为之悲痛哀悼。第三句说:处身新旧更替的过渡时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对张百熙毁誉兼收,并称道他的功绩。第四句说:张百熙在新旧更替的过渡时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赞誉他的人和诋毁他的人的评论,都是公正的。

【答案】

挽张百熙联

丁家国存亡之际,失此贤臣,学界政界,同声一哭;

处新旧竞争之交,独无党见,誉公毁公,并足千秋。

译文:

当国家处在危亡之际,失去了这位贤臣,学术界和政府界都为之痛心;

身处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赞誉和谴责他都公平无私。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张百熙的挽联。上联写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失去了张百熙这样的贤臣,学术界、政界都为之悲痛。下联写张百熙虽身处新旧更替的过渡时期,但并不偏袒任何一方,既赞扬他的成就,又批评他的过失。全联语言简练凝炼,意境深远含蓄,既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作者对张百熙的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