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其胸有数万甲兵,外振内安,慷慨独摅筹边策;
正承先作九重柱石,临深履薄,涕泣空伤易箦时。
【注释】
挽:悼念。纪泽:曾国藩之子,字子密。九重柱石:指皇帝。临深履薄:指谨慎戒惧。涕泣空伤易箦时:指临终前哀痛。
【赏析】
曾纪泽是晚清名将,一生戎马倥偬,为保卫祖国疆土和民族尊严而呕心沥血,立下赫赫战功。他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出使英国,与英方签订了《南京条约》。咸丰三年(1853年),又以钦差大臣身份赴美、法、越三国,力主中国对外平等通商、废除不平等条约,并主张加强海防,抵御外来侵略。咸丰五年(1855年),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浪潮中,曾纪泽奉旨镇压了湖南、江西的农民起义军。后因受洪秀全之侄洪仁玕等影响,一度对太平天国抱有幻想,后终被曾国藩说服,决心“剿贼”,并在湘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同治二年(1863年),在长沙病逝,享年五十三岁。
这首诗是曾国藩给曾纪泽的挽联。挽联,又称挽歌、哀辞、祭文、祭文等,是一种哀悼死者或赞颂死者的文字。它一般用于祭拜或追悼死者,表达亲友对其逝世的悲痛之情。挽联通常由两副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每副对句字数相等,平仄相间,音韵和谐。挽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五言、七言、排律、骈体等。
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描述了曾纪泽一生戎马倥偬的情况以及他在临终前的心情。其中,“是其胸有数万甲兵,外振内安”一句描绘了曾纪泽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的形象,他胸怀壮志,为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而努力。“慷慨独摅筹边策”则进一步展现了曾纪泽的智慧和胆识,他能够独立思考,为国家的安危提出宝贵的策略。
尽管曾纪泽一生都在为保卫祖国疆土和民族尊严而奋斗,但他却未能看到国家最终实现独立自主的愿望。他的去世让曾国藩等人深感悲痛,于是写下这副挽联来纪念这位英雄人物。
在这首诗中,“正承先作九重柱石”和“临深履薄”分别描绘了曾纪泽作为皇帝身边的重要大臣的地位和他谨慎戒惧的心态。这两个词语都强调了曾纪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他时刻警惕、小心谨慎的态度。
“涕泣空伤易箦时”一句则表达了曾纪泽在临终前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句诗中的“易箦”(一种古代床榻的名称)一词用来形容曾纪泽在临终前的境况,暗示了他生前所承受的痛苦和牺牲。同时,“涕泣空伤”也表达了曾纪泽对于自己未能见证国家真正独立自主的遗憾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曾纪泽生平事迹的回顾和对他临终心境的描述,展现了曾纪泽的英勇善战和智慧胆识,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怀念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