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皎日,谤若浮云,浩气还太虚,易箦犹为天下计;
椿树甫摧,梁木又坏,罡风惊恶耗,感时频哭老成人。

注释:

心如皎日,谤若浮云,浩气还太虚:比喻心胸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易箦犹为天下计:指病重时仍忧国忧民。易箦,古人临终卧榻下时撤去床席,以竹竿代之,因称死亡为“易箦”。

椿树甫摧,梁木又坏,罡风惊恶耗:比喻人早逝。

感时频哭老成人:指对年高体衰的人十分关切。

赏析:

这首诗是挽郭嵩焘联。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晚清外交家、思想家。郭嵩焘一生从事洋务,反对顽固派阻挠的《马关条约》签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工矿交通等实业。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总理衙门大臣兼出使英国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回国后,即被慈禧太后软禁。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发动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他被迫与义和团合作,镇压义和团运动。戊戌政变后,他受牵连,被革职永不叙用,放逐至新疆。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押解回上海,旋即病死于上海。

诗一开头两句,以“心如皎日”、“谤若浮云”形象地表明了郭嵩焘的品格:他的心志光明正大,胸怀坦荡无私;面对诽谤,他毫无所畏。接着,“浩气还太虚”一句,进一步歌颂了郭嵩焘的浩然正气。这几句,把郭嵩焘的人格精神描绘得非常生动鲜明,令人肃然起敬,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诗中间两句,从时间上讲,写郭嵩焘去世前的情形;从空间上讲,写郭嵩焘刚死不久,人们就感到悲痛不已。“易箦犹为天下计”,意思是说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也还在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椿树甫摧,梁木又坏”,意思是说连他亲手培植的栋梁之材——儿子也夭折了;“罡风惊恶耗”,意思是说狂风暴雨一样的噩耗传来,令人惊恐不安。这几句,既表现了郭嵩焘的忠厚仁爱,又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崇高品德。

诗的末尾两句,表达了人们对郭嵩焘的哀悼之情。“感时频哭老成人”,意思是说每当看到国家动荡不安的时候,人们都会感到悲伤而哭泣,特别是那些身经百战的老一辈革命家,更是如此;“频哭”两字,更表现了人们的悲痛之情。最后一句“老成人”,既指郭嵩焘本人,也指那些和他一样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老一代革命家们。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热情赞扬了郭嵩焘的高尚人品和卓越才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逝世的无限悲痛之情和对国家未来前途的深切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