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译经经品精,唐后译经经文明。
譬之玄酒与太羹,味忘无味形忘形。
前后一贯楞严经,十卷乃以一笔成。
译坛南海广州城,译人房姓融其名。
始焉七处心为徵,继辨魔事何惺惺。
终焉乘悟一扫清,雪浪科判开众生。
古云支译为九译,首楞严译得平衡。
我谓儒文兼释行,盛哉时在神龙京。
太空寂寂巍且平,抽丝乙乙纵且横。
母音叩心心澈莹,写成装后竹简青。
南宋即之北庐陵,写经三昧人人醒。
愿子更出一头地,心了了处春冥冥。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 题孙乐斋书楞严经:这首诗是写给孙乐斋的书作。
- 唐前译经经文明,唐后译经经文明:唐代以前,译经时讲究文雅;而到了唐代以后,译经的文风更为华丽。
- 譬之玄酒与太羹,味忘无味形忘形:将翻译比作饮用玄酒(一种味道很淡的美酒)和太羹(一种味道很重的美味羹汤),意思是说在翻译时,有时为了追求文雅,可能会忘记原意,甚至忘记自己的本意。
- 前后一贯楞严经,十卷乃以一笔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唐朝以前的还是唐朝以后的译经,其核心都是楞严经,而且十卷的楞严经,只用了一次“笔”(即文字)就能完成全部的翻译。
- 译坛南海广州城,译人房姓融其名:这里的“译坛”指的是翻译界的大师,而“房姓融其名”则是指具体的译者,房融。
- 始焉七处心为徵,继辨魔事何惺惺:开始时,译者用心去理解原文的七个地方(可能指书中的某些关键部分或要点);然后,他继续分辨出书中的一些魔事(可能指一些难以理解或迷惑人的内容)。
- 终焉乘悟一扫清,雪浪科判开众生:最后,通过领悟和理解,译者成功地清理了所有的难题,使原本模糊难解的文字变得清晰明了。
- 古云支译为九译,首楞严译得平衡:古语中说,最初的翻译只能算是“支译”,但楞严经的翻译则是真正的“九译”,达到了平衡的状态。这里的“支译”可能指的是简单的翻译,而“九译”则是指对楞严经进行了多次深入、细致的翻译。
- 我谓儒文兼释行,盛哉时在神龙京:我认为,儒家经典和佛教经典的结合,以及对佛教经典的解释,是一种兴盛的表现。而当时的盛世则位于神龙(唐睿宗年号)年间的京城(长安)。
- 太空寂寂巍且平,抽丝乙乙纵且横:这里用“太空”来形容整个佛经的内容,既宏大又深远;用“乙乙”来形容其中的语言文字,既复杂又纵横交错。
- 母音叩心心澈莹,写成装后竹简青:母亲的呼唤触动了诗人的心灵,使他的心灵变得清澈透明;然后将这些文字写成竹简,使得它们的颜色变得青翠。
- 南宋即之北庐陵,写经三昧人人醒:南宋时期的人们开始接触佛法,并将佛法融入生活;而北庐陵(今江西南昌)的人们也通过学习佛法而觉醒。
- 愿子更出一头地,心了了处春冥冥:希望你能够走出一个新的境界,达到心明眼亮的境界。
下面给出这首诗的译文:
唐前期的译者注重文雅,唐后期的译者则追求华丽。将翻译比作饮玄酒与太羹,有时为了追求文雅,可能会忘记原意,甚至忘记自己的本意。无论是唐朝以前的还是唐朝以后的译经,其核心都是楞严经,而且十卷的楞严经,只用了一次“笔”(即文字)就能完成全部的翻译。译坛的大师们来自南海的广州城,而具体的译者是房融。一开始,译者用心去理解原文的七个地方;然后,他继续分辨出书中的一些魔事。最终,通过领悟和理解,译者成功地清理了所有的难题,使原本模糊难解的文字变得清晰明了。古语中说,最初的翻译只能算是“支译”,但楞严经的翻译则是真正的“九译”,达到了平衡的状态。我认为,儒家经典和佛教经典的结合,以及对佛教经典的解释,是一种兴盛的表现。而当时的盛世则位于神龙年间的京城。虚空中寂静而又巍峨,语言的丝线交错纵横。母亲的呼唤触动了诗人的心灵,使他的心灵变得清澈透明;然后将这些文字写成竹简,使得它们的颜色变得青翠。南宋时期的人们开始接触佛法,并将佛法融入生活;而北庐陵(今江西南昌)的人们也通过学习佛法而觉醒。希望你能够走出一个新的境界,达到心明眼亮的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翻译过程的描绘,赞美了楞严经的翻译工作及其译者房融的贡献。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传入中国以及人们对佛法学习的重视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