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遝群仙事有无,神光离合太模糊。
陈思亦喜幽并客,未肯低头受玉符。
注释:
白玉本十三行是杨献叔题 其一杂沓:杂乱,纷繁;群仙:神仙。
离合:分开和团聚,这里指神光的明暗变化。
陈思:陈思王曹植,三国魏人,字子建,沛郡谯人也。曹操曾称赞他的文章为“粲若春华,郁如秋云”。幽并客:泛指北方边地之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描绘一幅《白描山水图》中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首句“杂遝群仙事有无”,描绘了画面中众多神仙的纷扰场景。这一句运用了叠字“杂遝”来表现画面中人物众多、场面热闹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这些神仙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身份和故事,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
次句“神光离合太模糊”,则进一步描绘了画面中光线的变化。这里的“神光”指的是画中人物的神韵和气质,而“离合”则形容了这种神韵和气质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这句诗通过对光线的描绘,展现了画面中人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变化所引发的情感体验。
第三句“陈思亦喜幽并客”,则是对画面中人物的一种评价。这里的“陈思”指的是陈思王曹植,三国魏人,字子建,沛郡谯人也。曹植曾称赞他的文章为“粲若春华,郁如秋云”,可见他的才情非凡。而“幽并客”则是指北方边塞地区的居民。这句诗通过将曹植与幽并客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欣赏与尊重。
末句“未肯低头受玉符”,则是对画面中人物的一种情感表达。这里的“玉符”通常象征着权威和尊严,而“低头”则意味着服从和顺从。这句诗通过描绘画面中人物拒绝低头接受玉符的情景,传达了一种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对画面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自己民族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