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注释】
格:推究,探究。致:达到。诚:诚实。正:正直。修:修养。齐:整顿。治:治理。平:平和。
【赏析】
这首诗是朱熹的《小学》中的一部分,是教育儿童从小学习做人的道理的启蒙教材。朱熹说:“此章乃教人初学之门。”他要求儿童“先学其事”,就是先要学习做人的基本原则,然后才能去学其他的知识。
“孝弟忠信”这五个字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孔子学说的基石。孝、弟、忠、信,都是做人的根本条件,也是为政的根本条件。孝,就是要尊敬父母。弟,就是要敬爱兄长。忠,是对国君和国家尽忠报效;信,是对人诚实不欺。朱熹认为,“孝弟忠信”四个字是“天下之大本”,“人之大本”。朱熹在《论语集注序》中写道:“孝弟之心,天理所固有,非有外铄也。”朱熹认为,“忠信”是“天下之达道”,是“天下万事之本”。他认为,“忠信”二字,是“仁者之事”。“孝弟”“忠信”都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所以朱熹把它们作为做人和为政的根本条件来看待。
“礼义廉耻”这五个字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朱熹认为,“礼义廉耻”四个字是“治国平天下之要道”,所以把“礼义廉耻”当作修身的纲领。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指出:“所谓五常,即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礼”、“义”、“廉”、“耻”四德,是“人伦天理之所存者”,是“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朱熹还强调“礼”的重要性,他说:“夫礼者,所以御情持身,制节度也。”他认为“礼义廉耻”是“天下之至美”,是“立人之大本”。朱熹认为,“孝弟忠信”是人的本性,“礼义廉耻”是人的天性,因此要把“孝弟忠信”作为做人的根本条件,把“礼义廉耻”作为为人的根本准则。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人之所以能成物者,以有是心。是以知孝弟之心,天理之本然也。”
修齐治平”是朱熹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的核心内容。“格”即“穷理”,指对事理的认识和研究;“致”即“诚意”,“诚意”是指内心真诚,尽心尽力地去做事情;“正”即“正心”(《大学》),指端正自己的心态;“修”即“修身”,指通过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齐”即“齐家”,指通过家庭伦理道德的培养来管理好家庭;“治”即“治国”,指通过政治道德的培养来管理好国家;“平”即“平天下”,“平天下”即通过政治道德的培养来治理好天下。朱熹认为,这些思想都来源于孔孟之道,但又不是孔孟之道所能涵盖的。他主张“明体适用”,即“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他把这些思想概括为“八条目”,这就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