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高高陇水流,陇西六月如清秋。
萧关朝那近北地,酒泉张掖连凉州。
诸葛战争馀故垒,隗嚣宫殿成荒丘。
绣衣按部求名马,都护行营擢锦裘。
数声羌笛落梅怨,一曲秦筝边月愁。
许侯分符万里去,晓发青门拥驺御。
虞羽成名在此时,王尊叱驭看前路。
京华故人折杨柳,欲行不行日渐暮。
我歌为作陇山词,目极轮台鸟飞处。
【注释】
陇山:在今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
朝那:县名,故址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
酒泉:郡名,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市。张掖:郡名,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
都护:指汉宣帝时设置的西域都护府。行营:即临时驻扎的地方。
数声羌笛落梅怨:羌笛奏的是《梅花落》曲调,因有梅花落之悲而发出怨声。
秦筝:古乐器名,相传是秦地所制。
虞羽成名在此时:虞,春秋时楚国大夫,以智勇闻名。成名,立业成功。
王尊叱驭看前路:王尊,西汉人,曾任西域都护。叱驭,驱马前进。看,看管好。
京华:京城。故人:老朋友。折杨柳:指折柳相赠。古诗中常以折柳为别离的象征。欲行不行日渐暮:想走又不敢走,天色已晚。
我歌为作陇山词:我唱着这首歌作为描写陇山的词。目极轮台鸟飞处:眼睛看到轮台(汉代西域地名)的上空鸟儿飞翔。轮台,今新疆轮台县。
【赏析】
此诗是送别许天玉之作。许天玉,字子开,唐代诗人,官至尚书郎。
第一句“陇山高高陇水流”,写送别的地点和环境。陇山,即陇西郡一带的山峦。陇水,即陇西郡的河水。陇山高峻,流水滔滔,一派壮丽景色。这是一幅典型的边塞风光图。
第二句“萧关朝那近北地”。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是古时的关隘。朝那,县名,在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是通往长安(今陕西西安)的必经之地。这里写送别之地的地理位置和形势。
第三句“酒泉张掖连凉州”,写送别的路线。酒泉郡,在今甘肃省酒泉市;张掖郡,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三地都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城市。这里写从送别之地到目的地的路线情况。
第四句“诸葛战争馀故垒”,写诸葛亮曾经在这里战斗过。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他曾在这里屯兵作战,留下许多遗迹。这里是说当年诸葛亮曾在这里指挥战斗,现在已成为废墟。
第五句“隗嚣宫殿成荒丘”。隗嚣,东汉末年割据陇右的军阀。他曾经在这里建立宫殿。后来被曹操击败,宫殿已成废墟。
第六句“绣衣按部求名马”,写官吏到边疆巡视时的情景。绣衣,指穿着锦绣衣服的官员。按部,巡视地方的意思。名马,良马。这是写官吏到边疆巡视时的情景。
第七句“都护行营擢锦裘”,写都护将军的情况。都护,古代对西域少数民族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的通称。这里指都护将军。行营,临时驻扎的地方。锦裘,用丝绸做成的袍子,这里指都护将军穿的丝绸衣服。这是写都护将军的情况。
第八句“数声羌笛落梅怨”,写边地风物人情。羌笛,古代流行于西北地区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边地的音乐。梅怨,比喻离别之恨。这里指边地音乐引起的离别之恨。
第九句“一曲秦筝边月愁”,写边地音乐引起的离别之恨。秦筝,古代弦乐器。这里指边地音乐。边月愁,指边地月光引起的离别之恨。这是写边地音乐引起的离别之恨。
第十句“许侯分符万里去”:许侯,指诗人自己。分符,古代一种授予官爵或官职的标志。万里去:远出边地。这里是说诗人自己远出边地去做官。
第十一句“晓发青门拥驺御”:晓发,早晨出发。青门,城门名,在今北京市东城区。拥驺御,指骑马出行。这里是说诗人早晨出发时,骑上马随从众多。
第十二句“虞羽成名在此时”,“虞羽”,虞姬,楚汉之际著名的美女。项羽的爱人。成名,立业成功。这里是说虞姬立业成功是在此时,指虞姬嫁给了项羽之后。
第十三句“王尊叱驭看前路”,王尊,东汉人,曾任西域都护。叱驭,驾车前行的意思。这里是说王尊驾车前行,看着前方道路。这里是说王尊向前看道路时的情景。
第十四句“京华故人折杨柳”,京华,京城。故人,老朋友。折杨柳,古人常用来表示离别之情,这里指折杨柳送给老朋友作为送别之物。
第十五句“欲行不行日渐暮”:欲行,打算行走;不行,不打算行走。日渐暮,天色渐晚。这里是说打算行走还是不打算行走?随着太阳渐渐下山天色就晚了。这里是说时间过得很快。
第十六句“我歌为作陇山词”,意思是说我唱这首歌作为描写陇山的词吧!陇山词,即描写陇山的诗词歌赋。这里指写陇山的诗篇。
最后两句“目极轮台鸟飞处”,“目极”,眼望极远。轮台,汉代西域地名。这里泛指边地。这里是说眼望极远的边地,看见那里有鸟儿飞翔。这里表达诗人眼望极远边地,心中无限感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