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形胜接幽燕,关塞中分势极天。
渤海东流环一面,浑河西去尽三边。
何年互市来良马,此日屯耕有废田。
谷问开平旧功业,野狐山北遍荒烟。
【注释】
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辽阳:古郡名,治所在今辽宁辽阳。
形胜:地势优越,形势有利,即山川形势有利于防守和进攻。
幽燕:古郡名,治所在今北京一带。
关塞:指边塞要塞或关口要塞。
中分势极天:意为地势十分险要。
渤海东流环一面:指渤海东流环绕在辽阳之南。一面,一面向的意思。
浑河西去尽三边:指浑河往西流,直至辽阳城北的长城,然后折向东去,直至三面都是山。这里用“尽”字,形容河水流向辽阔。三边,指山的东、南、西三面。
何年互市来良马:什么时候开始与邻国进行交易,获得好马?
此日屯耕有废田:如今屯田耕种却已荒废了。屯耕,指屯田。废田,荒芜的田地。
谷问开平旧功业:从唐初到开元年间(713-741),开州是边境重镇,这里泛指开元年间以前的边防。
野狐山:山名,在今辽宁沈阳市西南,为辽河支流大凌河上游的一个支流。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诗。诗的前半部分写辽阳的山川形势,突出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后半部分写辽阳沦陷的历史,感叹当时战乱频仍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全诗语言凝练,结构严谨,叙事详明有序,议论深刻精辟。
首句写辽阳地理位置的重要。辽阳地处东北边陲,形胜接幽燕,关塞中分,势极天,地势险要而重要。第二句写辽阳东临渤海,西接关塞,地势险要。第三句写渤海东流环绕辽阳南面。第四句写渤海往西流,直到辽阳城的北面的长城,又折向东去,直至三面都是山。这几句写得很具体,写出了辽阳的战略位置。第五句写辽阳何时与邻国进行交易,获得好马,何时屯田耕种,却已荒废了。最后两句写开元年间以前,从唐初到开元年间,开州是边境重镇,这里泛指开元年间以前的边防。诗人对历史的回顾,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