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处干戈后,田园废不耕。
孤村多虎迹,四境少鸡鸣。
寺静钟声出,滩高夜雨平。
江鸥不避客,来去两无惊。
南康县至石门滩
是处干戈后,田园废不耕。
孤村多虎迹,四境少鸡鸣。
寺静钟声出,滩高夜雨平。
江鸥不避客,来去两无惊。
译文
到处是战争后的废墟,农田荒芜不再耕种。
孤独的村庄常常有虎踪,周围很少听到鸡鸣声。
寺庙寂静中传来钟声,夜晚江边大雨过后平静。
江鸥不怕人,来去都没有什么惊慌。
注释
- 南康县: 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境内,是诗中提到的一个地方。
- 石门滩: 地理位置在江西与湖南交界的地方,因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而著名。
- 是处干戈后: 表明整个地区经历过战争的破坏,和平安宁已不复见。
- 田园废不耕: 指战后田地荒芜,农民无法耕作。
- 孤村多虎迹: 说明村庄孤立,常有野兽出没,生活不便。
- 四境少鸡鸣: 描述周围环境荒凉,缺乏生机,难以听到鸡鸣声。
- 寺静钟声出: 寺庙在战事平息后重新恢复宁静,可以听到钟声回荡。
- 滩高夜雨平: 描述江滩地势高,夜晚的雨水容易积聚,形成平坦的水位。
- 江鸥不避客: 江上的鸥鸟对人并不感到畏惧或惊慌。
- 来去两无惊: 形容这些江鸥自由自在地在水面上游弋,无论人来人往都不为所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后农村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破坏后的荒凉之地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动态描写,如“孤村多虎迹”,“四境少鸡鸣”等,生动地勾画出一幅战后乡村的画面。同时,“寺静钟声出”,“滩高夜雨平”,以及“江鸥不避客”等句子,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更通过对比战争前后的差异,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