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何时听雨名,当时何人之所营。
昔人耳厌歌管声,可怜有雨听不清。
楼如传舍人常换,楼外西山青不断。
豪门几日变骚坛,前有状元今给谏。
绕楼手植青琅玕,甘蕉叶大不屑弹。
贮书万卷画万轴,闭门便作山林看。
当时主人别楼去,山色横空雨来处。
袖中携得潇湘烟,笔下独排崔颢句。
衡山九面随轺车,此时却梦楼头居。
燕云忽落画师手,雨中春树青模糊。
归来恰见陔兰茁,未晚春晖最迟日。
此楼此画一时开,想见元龙好风骨。
我亦僦屋东头城,红尘不到书带生。
游人却爱樱桃馆,他日谁图问字亭。
诗句如下:
一楼何时听雨名,
当时何人之所营。
昔人耳厌歌管声,
可怜有雨听不清。
楼如传舍人常换,
楼外西山青不断。
豪门几日变骚坛,
前有状元今给谏。
绕楼手植青琅玕,
甘蕉叶大不屑弹。
贮书万卷画万轴,
闭门便作山林看。
当时主人别楼去,
山色横空雨来处。
袖中携得潇湘烟,
笔下独排崔颢句。
衡山九面随轺车,
此时却梦楼头居。
燕云忽落画师手,
雨中春树青模糊。
归来恰见陔兰茁,
未晚春晖最迟日。
此楼此画一时开,
想见元龙好风骨。
我亦僦屋东头城,
红尘不到书带生。
游人却爱樱桃馆,
他日谁图问字亭。
译文:
第一联:“一楼何时听雨名,当时何人之所营。”表达了诗人对听雨楼的赞美和对其由何人所建的好奇。第二联:“昔人耳厌歌管声,可怜有雨听不清。”描绘了昔日人们因歌管声而无法静心听雨的情景。第三联:“楼如传舍人常换,楼外西山青不断。”以“传舍”比喻听雨楼上的人来人往,西山的绿意永恒不改。第四联:“豪门几日变骚坛,前有状元今给谏。”反映了听雨楼所在之地曾经是文人骚客聚会之地,如今已是官员办公之地。第五联:“绕楼手植青琅玕,甘蕉叶大不屑弹。”描述了听雨楼上种植的花草及其与人的互动。第六联:“贮书万卷画万轴,闭门便作山林看。”描绘了听雨楼内藏书丰富,环境清幽如山间林泉。第七联:“当时主人别楼去,山色横空雨来处。”回忆了主人离开后听雨楼的变化,以及雨中的壮丽景色。第八联:“袖中携得潇湘烟,笔下独排崔颢句。”表达了诗人在雨中独自创作的意境。第九联:“衡山九面随轺车,此时却梦楼头居。”暗示了听雨楼的历史变迁和诗人的追忆。第十联:“燕云忽落画师手,雨中春树青模糊。”描绘了雨天中春天的树木若隐若现的景象。第十一联:“归来恰见陔兰茁,未晚春晖最迟日。”反映了诗人回到家乡时看到庭院中春兰初长的景象。第十二联:“此楼此画一时开,想见元龙好风骨。”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听雨楼及其主人的赞赏。第十三联:“我亦僦屋东头城,红尘不到书带生。”反映了诗人选择居住在远离尘嚣的地方。第十四联:“游人却爱樱桃馆,他日谁图问字亭。”描述了听雨楼上的樱桃馆吸引了众多游客,而未来可能成为一座问字亭。
赏析:
这首诗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展现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故事的场景。诗人通过对听雨楼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建筑的喜爱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等,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歌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