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于东野为云久,我恨宗之识面迟。
怅好丹阳山色里,雪花如掌独行时。
【题解】
这是一首七律诗。首句“君于”二字,是说作者和丹阳道中踏雪䏈的友人是同乡。次句“我恨”二字,说明作者对友人久未识面感到遗憾。三、四两句,是说在丹阳山色里,自己独行时,雪花如掌般大,飘飘而下。末句“怅好”,是说自己惆怅喜爱丹阳山的风光。
【注释】
- 余:指诗人本人。秋农:即徐霞客,字振之,号霞游,明末清初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2. 丹阳道中:指经过丹阳(今属江苏)时。3. 䏈吟图:指《徐霞客游记》中的一幅插图,题为《余秋农题图》。4. 云久:指与徐霞客相识很久。5. 宗之:徐霞客的朋友。6. 雪如掌:形容大雪纷飞。7. 怅好:意为惆怅喜爱。8. 怅:惆怅。9. 好:喜欢。
【译文】
你和我在东野相识很久了,可我恨的是朋友与我相见太迟。
我惆怅地欣赏着丹阳山上美丽的景色,独自行走在这雪花飞舞的季节。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题“题余秋农题图”。余秋农,本名徐振之,明末清初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字霞游,别号丹阳道人,世称秋农先生。他是徐霞客(徐弘祖)的密友,两人志同道合,曾相约“以身相许,死生不二”(见《徐霞客游记》)。这首诗就是他为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简称《徐游记》)中的一幅插图所作的题画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君于东野为云久,我恨宗之识面迟。”意思是说,你在东野为云已有很长时间了,我却恨的是朋友和我相见太迟。这里的“君”、“我”是指徐霞客和他的好友宗周。“为云”,比喻隐居;“识面”,指见面。这两句是诗人自述与友人相识已久,却因相见太迟而感遗憾之情。
后两句写景:“怅好丹阳山色里,雪花如掌独行时。”意思是说,惆怅地欣赏着丹阳山上美丽的景色,独自行走在这雪花飞舞的季节。“怅好”,惆怅喜欢。“丹阳山色里”,指的是诗人在丹阳(今属江苏)游览山景。
从全诗来看,诗人对友人的山水之游十分向往,但又觉得时间太短,不能尽兴,因而惆怅不已。但最后一句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及对这次出游的美好记忆。
此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开阔深远,是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的真实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