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万里送归程,逸翮曾经到碧城。
拔宅去疑仙有分,横江来应梦初成。
云龙亭后传新记,清献琴边数别情。
我亦邱樊思戢影,偶逢知已一飞鸣。

【注释】

  1. 廖转运:名不详,据《全唐诗》记载,他曾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归鹤亭:在今江西庐山东林寺附近,因唐代高僧慧远在此建有归鹤寺而得名。次韵:即应韵,依韵诗的要求和原诗的词牌填写新诗。逸翮:指飞翔的翅膀。碧城:传说中的蓬莱、瀛洲二山,这里代指仙山。拔宅:谓飞升登仙。横江:指长江。云龙亭:《旧唐书·地理志》载:“浔阳县有云龙寺。”清献琴边:指王献臣。王献臣字清献,为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门生,曾与欧阳修同游庐山,并作《题西林壁》一诗,欧阳修为之和诗。《宋史·欧阳修传》说:“尝与梅圣俞、苏子美、秦少章、王秀之会于白鹤峰下,号‘四老会’”。数别情:即频频告别。我亦邱樊思戢影:《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翔,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后用“邱樊”比喻隐居之地。戢:收束。
    【赏析】
    本篇是作者在一次游庐山归途中,经过廖转运的归鹤亭时,应廖转运的请求所作的一首诗。全诗写景抒情,借景抒怀,抒发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及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
    首联“长风万里送归程,逸翮曾经到碧城”,起句“长风万里送归程”描绘出一幅壮阔的行旅图景:长风万里,载着诗人一路疾驰,直到遥远的天涯,这既是实写旅途,又寓含了人生旅程的艰辛与漫长;“逸翮曾经到碧城”则以“逸翮”喻人,表明诗人虽身居尘世,但心怀凌云的壮志。两句一开篇便将诗人的归途渲染得如梦如幻,既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又流露出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碧城”,指仙人居住的地方,也是仙境的代名词。
    颔联“拔宅去疑仙有分,横江来应梦初成”,紧承上联而来,承接“碧城”之意,继续描绘诗人的行踪。前一句写自己离开尘世的住所,似乎已经脱离了凡胎。后一句说,自己来到江边,仿佛是在梦中,因为刚才的一切如同一场梦一样真切。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否摆脱世俗羁绊的怀疑与担忧,又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颈联“云龙亭后传新记,清献琴边数别情”,继续描写诗人在庐山上的所见所闻。前一句“云龙亭后传新记”指的是诗人在云龙亭后面的石壁上看到了新写的诗句或碑文,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知己为他留下的纪念品或诗句。后一句“清献琴边数别情”则是指诗人和朋友一起弹琴,回忆起过去共同度过的时光,不禁感慨万千,流下了离别的泪水。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又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不舍。
    尾联“我亦邱樊思戢影,偶逢知已一飞鸣”,是全诗的总结与升华。“我亦邱樊思戢影”指的是诗人在隐士生活中,时常想到自己就像一只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栖息在邱樊之间,不再受世俗的束缚。“偶逢知已一飞鸣”则是说诗人偶尔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飞翔,发出欢快的鸣叫。这两句既总结了全文的内容,又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对诗人归途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同时,这首诗还通过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交往,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不舍。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咏物抒怀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