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凉月生虚壁,酒罢摊书读《九歌》。
兴托美人情最切,思深公子怨何多。
湘皇泪雨滋丛竹,山鬼悲风带女萝。
一夜寒砧催木叶,洞庭今已起微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九日送别》。全诗如下:

译文
秋夜独读《九歌》,酒后挥笔书写心得。
情感寄托在美好的人与事,思念深沉的公子却为何充满怨恨?
湘妃泪洒竹丛,山神悲风带女萝。
一夜寒砧声催动,洞庭湖水已泛起微波。

注释:

  • 娟娟凉月生虚壁:形容月光清澈明亮,如同明亮的月亮挂在墙上。
  • 酒罢摊书读《九歌》:酒后放下酒杯,摊开书本阅读《九歌》这首古诗。
  • 兴托美人情最切:诗歌中的兴喻手法描绘出美好而真挚的情感。
  • 思深公子怨何多:思念之情深厚,为何公子会充满怨恨?
  • 湘皇泪雨滋丛竹:传说湘妃(舜的妻子)哭泣时泪水化为雨滴,滋润着丛生的竹子。
  • 山鬼悲风带女萝:山中鬼怪因悲伤而发出悲风,带动了缠绕着的女萝草。
  • 一夜寒砧催木叶:一夜之间,寒砧的声音催促着树叶落下。
  • 洞庭今已起微波:洞庭湖的水波已经泛起了微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象和感慨人生情感的作品。首句“秋夜读九歌”,点明了主题,即在秋天的夜晚独自阅读《九歌》,这是一次对古老诗歌的品味。第二句“酒罢摊书读《九歌》”进一步描绘了这一场景,饮酒后的读书更显悠然自得,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与清高的意味。

接下来四句则通过兴喻手法,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诗人借湘妃流泪、山鬼悲风等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深深的哀愁与相思之情。这些自然景象与人物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两句则是对整个作品的收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一夜的寒砧声和洞庭湖的水波泛起微澜,都暗示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的无常。这种感慨既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感叹,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怀念。整首诗以秋天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兴喻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