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凝枯枝,雪与树俱古。
鸿雁集于磬,凌寒意殊苦。
【题解】
此诗为诗人观画之作。画面上是一片雪地,枯枝上积雪凝重,与古树融为一体。一群鸿雁停歇在石磬之上,它们凌寒而立的姿态十分艰难苦楚。全诗写雪景中的自然物象,以物言志,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悲和人生哲理。
【注释】
- 题画:题,点画;题画指题在纸上的画或画上的文字。
- 积雪凝枯枝:指树枝上的雪凝结成了冰晶状。
- 雪与树俱古:指雪与枯枝一样古老。
- 鸿雁集于磬:磬是一种古代敲击的玉石乐器,此处借指磬声。
- 凌寒意殊苦:意思是面对寒冷,其意志尤为痛苦。
【译文】
白雪凝滞在枯枝上,白雪和枯枝一样古老。
一群鸿雁停息在石磬上,面对严寒,它们的意境格外痛苦。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幅雪景图。“大雪”二字,概括出了这幅图画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它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而且是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感受、思考的产物。
首句写景。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雪景,却用一个动词“凝”字点染出一幅冬日雪后的景色。“凝”字不仅写出了雪后枝头的积雪状态——结冰成冰珠的样子,而且暗示着时间是在冬季,因为只有在冬季才会有这样洁白的积雪。同时,也暗示着季节是寒冷的——因为只有在寒冷的环境中,才有这样的积雪,才能使树枝上的积雪凝结成冰珠。所以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是暗写了时间与季节,为下句写人作了铺垫。“枯枝”,是指树枝因缺少叶绿素而变得干枯,失去了生机,这是冬天特有的景象。“雪与树俱古”,是说积雪和枯枝一样古老,这是对前一句中“枯枝”的一个补充说明,进一步渲染了冬日雪后的场景。“俱古”二字既表现了时间的久远,又表现了场景的苍老、肃穆、冷寂。
诗人的视线转向了画面的焦点——一群鸿雁。“鸿雁集于磬”,是这幅画中最吸引人们目光的部分。“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似钟,音清幽。“集”,是聚集的意思。“磬”与“集”合起来就是“磬集”,即聚集在磬旁的意思。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双关的典故。“磬”在古汉语中有多重意思,其中之一是古代的击石乐器,另一层意思是磬声,也就是钟鼓之声。《诗经·小雅·甫田》:“有駜于飞,雉鸣相呼,有駜于栗,有駜于榛。”其中的“駜”通假为“磬”,即《甫田》一诗里所说的“有駜于飞,雉鸣相呼”中的“駜”。“駜于栗,駜于榛”里的“駜”也通假为“磬”。《甫田》一诗里说的“有駜于栗”,就是《诗经·大雅·韩奕》中所说的“有駜于桑”里的“駜”。“駜于榛”,就是《诗经·大雅·文王》中所说的“有駜于笋”里的“駜”。“駜”、“磐”同音,“磐”就是“磐石”,“磐石”就是石头的谐音。因此,“磬集”就含有钟磬齐鸣之意。“磬声”是钟磬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凌寒意殊苦”,是说群鸿雁停在磐石边,虽然周围环境寒冷,但它们仍然坚持生存,不肯放弃,这种顽强的生存精神令人感动。“殊苦”就是极其痛苦的意思。群鸿雁停在磐石边,磐石发出清脆悦耳的钟磬之音,群雁发出凄厉的悲鸣之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面上看,群雁似乎在欣赏磐石的钟磬之音,实际上,它们正在忍受着极度的痛苦,因为它们要在这寒冷刺骨的环境里生活下去,而又要发出悲鸣之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将群鸿雁放在磐石边的画面写得惟妙惟肖。
这首诗语言简练含蓄,富有情致。诗人通过写一幅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要忍受困苦,又要坚强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