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月初升,甫到月未落。
初日亦已煇,星光尚回薄。
蒙蒙开湿雾,才止巷南柝。
官斋野花艳,隙地日开拓。
早饭及射堂,纷然具羹𦞦。
年丰饶稻蟹,且喜鲙新斫。
传觞休更缓,有约在岩壑。
斜行车屡陷,沟水仍未涸。
周庐欣在望,便道一省度。
园林甫修葺,昨已饰丹雘。
笑指云外楼,今成草元阁。
【注释】
我行月初升,甫到月未落:我刚出门时,月亮还没有落下。
初日亦已辉,星光尚回薄:初升的太阳已经发亮了,但星光还在微弱地闪烁。
蒙蒙开湿雾,才止巷南柝:朦胧中,开始有细雨飘洒下来,停歇在巷口的梆声也停止了。
官斋野花艳,隙地日开拓:官舍庭院中的野花鲜艳夺目,阳光把空地都照得明亮起来。
早饭及射堂,纷然具羹𦞦:早饭刚吃完就到射堂去射箭,大家都忙乱着准备了汤水和肉食。
年丰饶稻蟹,且喜鲙新斫:这一年丰收了,有稻田里的肥鱼和新鲜的鲙鱼。
传觞休更缓,有约在岩壑:传杯劝酒不要拖延,我们约定在山岩深处见面。
斜行车屡陷,沟水仍未涸:车子在斜坡上多次陷入泥潭,但沟里仍然没有干涸。
周庐欣在望,便道一省度:希望在远处看见自己的住所,顺便到别的地方走一走。
园林甫修葺,昨已饰丹雘:刚才刚刚整修了园林,昨天就已经装饰上了红漆。
笑指云外楼,今成草元阁:笑着指着那云外的楼阁说,现在已经变成草元的阁楼了。
【赏析】
此诗是明代诗人高启为好友任军门承恩与友人何水部道生游西山而作。全诗四首,每句五言,共二十个句子,前八句写游山之始,后十四句写游山之中、之后、之后等,前后相互呼应,结构严谨。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说明出游的时间是八月廿二日早晨,地点是西便门外。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但为下面描写景色作了铺垫。“我行月”三字将作者对游山活动的期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甫”通“甫”,即刚。“甫到月”即刚到达天黑的时候。
第三句进一步说明时间,“初日”即初一,也是出游之时。“辉”字用得好,说明此时阳光明媚,天气晴朗。
接下来一句写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照耀在海面上,使海天一片光明。“星光尚回薄”,说明当时正值傍晚时分,夕阳余晖照得海面上的星星好像都在微微颤动。
“蒙蒙开湿雾”二句写云雾迷漫的景象。“蒙”字用得很妙,既形容云雾缭绕的状态,又写出了云雾弥漫的意境。“才止”即才停止,这里用“止”字表现出云雾消散的速度极快。“巷南柝”指街巷上的更鼓声。“才止”二句描绘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气氛。
“官斋野花艳”二句写官署内的庭院中鲜花盛开,阳光下庭院显得更加开阔明亮。“隙地”指空隙之处,这里指庭院。“开”字用得很好,既表现了阳光普照的效果,又突出了庭院空旷的特点。
“早饭及射堂”四句写早餐后射箭的情景。“早饭”即早餐。“及”即达到的意思。“射堂”指射箭的地方。“纷然”指纷纷的样子,形容人们吃好饭之后兴致勃勃地参加射箭活动。“具羹𦞦”指准备好各种食物。“羹”、“𦞦”都是指食物。“传觞”指举杯饮酒,觞是古代的酒器。“慢”即慢饮,表示喝酒不急于一时喝完。“有约在岩壑”,意思是说有约会在山林之间。“岩”指山崖、山峰;“壑”指山谷、深沟。
“斜行车屡陷”二句写在山坡上行走时车辆几次陷入泥潭,但沟里的水流并没有干涸。“斜行”指在山坡上行驶。“屡”即多次的意思。“屡陷”表明车辆陷入泥潭的次数多。“沟”指溪流、小河,此处泛指水流。“仍”即仍然的意思。“周庐”指周围的房屋。“欣”即高兴的意思。“在望”即在远方眺望。“便道一省度”意思是说沿着道路走一段路程去看一看其他地方的风景。“省”指游览、观光的意思。“园林”即庭院园林。“甫”同上文的“初”一样,是刚的意思。“甫修葺”指刚刚修缮完毕。“昨已饰丹雘”意为昨天就已经涂上了朱红色。“饰丹雘”指粉刷墙壁,朱红色代表喜庆、吉祥的意思。
最后六句写游玩西山后的感受。“笑指”二句写看到远在云端的楼阁时发出的笑声,因为现在已经成为废墟了。“笑”是开心的意思,“指”在这里是指点的意思。“云外”指云层之外,即云层之上。“成”即成为、变成的意思。“草元”二字用得很巧妙,因为这里说的是草房的阁楼,所以用“草”字来修饰“元”,这样就显得非常自然。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出游西山时所见景色,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全诗四首,每首五句话,共二十个句子,结构紧凑,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