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识一丁字,胜挽弓十石。
君不见,三传宰相真寡识,二圣在河北,竟欲呼作贼。

诗句原文:

一丁字,能识一丁字,胜挽弓十石。 君不见,三传宰相真寡识,二圣在河北,竟欲呼作贼。

译文:
一个成年男子,如果能够认识一个字,就比拉弓射箭还要厉害。 你们难道没看到,那些三朝元老的宰相们,真正懂得的事情并不多,他们竟然想要称自己为贼人。

注释:

  1. “一丁”:在这里指的是汉字“丁”,是最基本的文字单位。
  2. “能识一丁字”:指一个人如果能认识一个字,就比拉弓射箭还要强大。
  3. “胜挽弓十石”:形容一个人的力量或者能力超过了一般人。
  4. “君不见”:是一个古汉语虚词,用于表示对前文内容的感叹或提醒。
  5. “三传宰相”:指的是唐玄宗时期三位宰相,他们的智慧和见识被认为是非常有限的。
  6. “二圣在河北”:指的是唐玄宗和唐肃宗,他们在北方被困的情景。
  7. “竟欲呼作贼”:形容这些人的行为极其荒谬,竟然想要自称是贼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和能力的珍视。在古代社会,识字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而能够熟练地使用文字的人则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智慧和才能。诗中通过夸张的说法,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掌握知识的优越性。同时,诗人通过讽刺的方式,批评了那些自以为是、却缺乏实际知识的人。这种表达方式既尖锐又具有讽刺意味,使诗歌充满了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