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里路接蛮乡,十八先生并命场。
绝胜瀛洲唐学士,就中宁有许高阳。

十八先生墓

穿越历史长河,寻访明代忠魂

  1. 诗原文
    七千里路接蛮乡,十八先生并命场。
    绝胜瀛洲唐学士,就中宁有许高阳。
  2. 诗句解析
    (1)“七千里路接蛮乡”:描述的是南明时期,永历皇帝流亡至偏远之地的艰难处境。
    (2)“十八先生并命场”:指的是被害的南明朝廷大臣们,他们在困境中共同面对命运的挑战。
    (3)“绝胜瀛洲唐学士”:形容这些南明学者在政治、学术上的成就,与唐代的名士相比亦不逊色。
    (4)“就中宁有许高阳”:暗示了其中不乏像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许劭一样的贤才,他们的智慧和德行为后世所敬仰。
  3. 译文解读
    (1)“七千里路接蛮乡”:跨越遥远路途,抵达荒凉边陲,描绘了流亡者艰苦的处境。
    (2)“十八先生并命场”:十八位忠诚的臣子,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紧紧相连。
    (3)“绝胜瀛洲唐学士”:这些南明学者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影响力堪比古代名士。
    (4)“就中宁有许高阳”:在这些贤才中,不仅有像东汉末年名士许劭那样的智者,还有更多具有卓越才能的人。
  4. 关键词注释
    (1)“十八先生”:指的是南明时期的多位重要官员,他们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支柱。
    (2)“蛮乡”:指远离中原的边疆地区,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3)“瀛洲”:古称渤海中的三神山之一,这里用来形容学者们的才华犹如仙境。
    (4)“唐学士”:指唐朝的杰出文人,这里用作对比,强调南明学士的才华同样卓越。
  5. 赏析
    (1)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感受到南明时代的历史风云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交织。
    (2)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是对那些为国家献身的仁人志士的缅怀。
    (3)诗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追寻和弘扬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