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篇已擅沈休文,颂酒仍须刘伯伦。
明日马头西北去,醉颜还剩十分春。
注释:这首诗是《七研斋》的第三首。冯刺史克巩招集了七位学者,他们在研究诗文方面都很擅长。他们聚在一起喝酒,饮酒时仍需要像刘伯伦一样畅饮。明天马头西北行,醉颜还剩十分春。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文人雅士聚首一堂,畅饮畅谈,交流学问的情景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友谊的珍视和赞美。
题篇已擅沈休文,颂酒仍须刘伯伦。
明日马头西北去,醉颜还剩十分春。
注释:这首诗是《七研斋》的第三首。冯刺史克巩招集了七位学者,他们在研究诗文方面都很擅长。他们聚在一起喝酒,饮酒时仍需要像刘伯伦一样畅饮。明天马头西北行,醉颜还剩十分春。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文人雅士聚首一堂,畅饮畅谈,交流学问的情景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友谊的珍视和赞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思想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中给出的关键词的提示词的含义来判断正误。同时,赏析一定要结合诗句进行,要抓住关键词,切不可脱离诗作本身,要抓住关键词展开联想,展开想象。注意不要只答字面意思。本题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青牛老子庙”,指的是青牛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破晓”要求考生对整首诗进行赏析,然后分析诗句的内容,最后点明诗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等。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诗意和思想主旨,在此基础上分析手法及效果。 第一联“破晓帘前望,园荒绿欲齐”,写诗人清晨起来在窗前看到园子里草木繁茂。“园荒”是说花园荒芜,而“绿欲齐”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二联“春知来路阔
【注释】 巴里坤:唐代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一带。 公孙瓒(yuàn):东汉末年著名将领。 临岐(qí):临别。 潸然:流泪貌。先德:指前人的德行、功业。殊乡:远方,异乡。 穹庐(qióng lú):古代蒙古族人的毡帐。 牧泽羊:放牧羊群,泛指农耕。 荒寒:荒凉寒冷。一瓯(ōu)雪:一杯雪。一瓯为量词,用于酒类。 奠(diàn):祭奠,祭礼。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乡时的除夕夜所作
【注释】 圭峰山:即庐山。 太华三峰外:庐山在五老峰以外。太华三峰是庐山的三大主峰,因而得名。 兹峰亦削成:此峰也是削成而立。兹指这,此峰也。 空青无雾障:天空中没有云雾的障碍。 奇秀与云争:奇特的秀丽景色和云朵竞争。 直柏当胸出:笔直的柏树长在胸前。 初阳贴掌生:初升的太阳照在手上。 此江清到底:这里的江水清澈到底。 照影亦分明:倒影也清楚分明。 赏析: 首联“太华三峰外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1句:频悲寒序促,那复值兹晨。 译文:频频感叹寒冬的急促,哪还能再逢今日早晨。 - 关键词注释: - 寒序:指寒冷的季节。 - 那复:怎么能够。 - 兹晨:这个早晨。 - 值:遇到。 - 踟蹰:徘徊不前。 - 赏析:诗人在立春时节感慨时光飞逝,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即将到来。但他却感到时间过得太快,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只能在原地徘徊,无法向前迈进。 第2句:人意怜迟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园居》中的一句,全诗如下: ``` 十里巢营树,春深客到初。 上楼人影瘦,灭烛雨声疏。 隔岁书犹读,齐年发共梳。 庾郎贫正甚,同此食园蔬。 ``` 译文: 在郊外的别墅里,有十里远的树林,春天来临时,客人刚到。 楼上的人影显得消瘦,雨声也显得稀疏了。 虽然过了一年,但是书信依然在阅读,头发也一起梳理。 庾亮的生活很贫困,我们却和这样的人一样,一起享用园里的蔬菜。
【注释】: 1. 初三花发槛:指农历三月初三,花发满院。 2. 初五月窥门:指农历五月,门帘微开。 3. 楼小难藏影:指高楼小楼,难以隐藏身影。 4. 帘重不隔魂:指帘子重重,但无法阻隔灵魂。 5. 蛛丝黏镜湿:蜘蛛丝粘在镜子上,镜子变得湿润。 6. 鼠泪滴灯昏:老鼠泪滴在灯上,使灯昏黄。 7. 笛忆参差响:笛声悠扬,仿佛回忆中的杂音。 8. 书摩宛转痕:书页摩挲,留下曲折的痕迹。 【赏析】:
晓色入深港,停桡问古原。 人稀杨柳密,村僻鹳鹅喧。 不雨思祈社,无年学灌园。 朝歌尔何意,隐隐度崇垣。 注释: - 晓色入深港:早晨的阳光照进深深的港口,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停桡:在河边停下船桨。 - 古原:古老的田野、原野,指代诗人所在地的地方。 - 人稀:人口稀少。 - 杨柳密:柳树茂密,形容春天的景象。 - 村僻:村庄偏僻,远离喧嚣。 - 鹳鹅喧:鹳和鹅在湖面上嬉戏的声音。 -
重来携幼弟,此别念衰亲。 山果纷相赠,溪茶采尚新。 封书因问叔,劝食尚依人。 倘复移家返,应知未厌贫。 注释: 1. 重来携幼弟:再次回来时带上了小弟。 2. 山果纷相赠:山上的果实纷纷赠送给我们。 3. 溪茶采尚新:采集的溪边茶叶还很新鲜。 4. 封书因问叔:通过信封向叔叔打听情况。 5. 劝食尚依人:劝说弟弟吃些食物,仍然依赖别人。 6. 倘复移家返:如若再次搬迁回家。 7. 应知未厌贫
注释: 1. 白首吾宗叔:我年老的叔父。白首指老年,吾宗指我的家族。叔父是家中辈分较高的人,故称。 2. 黄眉入室姑:黄色眉毛的人,即妻子。入室姑指妻子。 3. 未嫌新礼简:不觉得礼节过于繁琐。新礼指新婚时的新礼节,简指简约、简单。 4. 记取旧名呼:记得以前如何称呼她。 5. 历寝书留几:在卧室里留下了书。历寝指卧室,书指书籍。 6. 开筵酒在壶:打开酒壶准备喝酒。开筵指宴饮
【释义与译文】: 在自新铺到永宁的路上,诗人骑马行走,心情格外忧郁。道路曲折蜿蜒,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 初晴的早晨,阳光照耀大地,但诗人却感到一丝阴霾笼罩心头。他不禁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心中充满了思念之情。然而,这种思念之情并不能驱散他的忧虑。 诗人感叹道:“千堆野火红”的景象更加重了他的孤独和无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艰辛,而他自己却在外地漂泊。他不禁思考起家乡的生活和亲人朋友的安危。
【注释】自新铺:地名。永宁:地名。 “只隔芦花便绝尘”:意思是说,在山南的路上,只有隔着芦花的地方才能见到人烟,而离我很远。 “四围溪半折”:意思是说,四面都是山,溪水在山谷中拐弯。 “野鹰盘处定无人”:意思是说,在溪边的空地上常常有野鹰盘踞,没有人敢去打扰它们。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经过山路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感受到的孤独、寂寞的感受。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十八先生墓 穿越历史长河,寻访明代忠魂 1. 诗原文 七千里路接蛮乡,十八先生并命场。 绝胜瀛洲唐学士,就中宁有许高阳。 2. 诗句解析 (1)“七千里路接蛮乡”:描述的是南明时期,永历皇帝流亡至偏远之地的艰难处境。 (2)“十八先生并命场”:指的是被害的南明朝廷大臣们,他们在困境中共同面对命运的挑战。 (3)“绝胜瀛洲唐学士”:形容这些南明学者在政治、学术上的成就,与唐代的名士相比亦不逊色。
注释:冯刺史邀请我到七研斋聚会,我首先被要求饮酒一百壶,酒席设在帘钩影里。 狂饮后,主人蒋济的头衔成了酒徒。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酒的色香味,形象地刻画出酒的豪放不羁。首句“入坐先教饮百壶”,突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也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款待。“帘钩影里烛花粗”,以“帘钩影”为背景,写出了烛光摇曳、映照得烛花粗大的景象,渲染了一种豪迈热烈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狂欢之中
窗前叶叶芭蕉雨,坐上沈沈箫管声。 不是主人情较重,醉眠谁遣到三更。 注释 1. 芭蕉雨:指窗外的雨声如同芭蕉叶般密集且持续。 2. 沈沉:形容箫声音低沉、深沉。 3. 主人:这里指诗人,暗示诗中的“我”是诗人自己。 4. 谁遣:意指谁让或谁安排。 5. 三更:古代时间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三更为一更。夜深人静时分。 6. 狂来:指酒后放纵行为。 7. 合被时苗骂:合被,即同床共枕,相互依偎
【注释】 路濑塘:地名,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是作者任上饶令时游赏的胜地。 高下冈峦:指高低不平的山冈和丘陵。 去迟:走得很晚。 缓行:行走缓慢。刚:刚刚。 午晴时:正午时分。 山南:山的南方。 一片波如掌:一片波浪好像手掌那么大。 闲看:悠闲地看着。 捉活师:捉鱼虾、捕活物等游戏。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上饶令期间。诗中描绘了他游览路濑塘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写山路崎岖,马行缓慢;次句写日正当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