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界石作横梁,上是黎阳下潕阳。
怪底庙门开向北,南行不炷岭头香。
黄泥峡其二
谁将界石作横梁,上是黎阳下潕阳。怪底庙门开向北,南行不炷岭头香。
译文:
是谁用界石作为了横梁?上面是黎阳下面潕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怪现象?庙门竟然开向南,而我们在南面行走却不去烧香祈福。
注释:
- 清(qīng):朝代。
- 黎阳(lí yáng):地名。
- 潕阳(wěi yáng):地名。
- 界石(jiè shí):界河的石头,此处指分隔两岸的石头。
- 横梁(fāng xiàn):桥或亭子等横跨道路或水流的横木。
- 黎阳(lí yáng):地名,今河南汲县西北有黎阳故城,在今河南浚县西。潕阳,即潕水,古名沁水,今沁河,发源于河南林州太行山东麓,流经林州、汲县、淇县至卫辉市流入黄河。
- 南行(nán xíng):向南行走。
赏析:
《黄泥峡其二》是清代诗人洪亮吉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黄土高原景色,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壮阔。诗中通过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和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意。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信仰,通过描绘黄土高原的寺庙,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精神世界和信仰观念。
首句“谁将界石作横梁,上是黎阳下潕阳”运用了设问的手法,以界石作为象征,暗示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接着,诗句“怪底庙门开向北,南行不炷岭头香”揭示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庙门面向北方而人们却在南方行走时不去烧香祈福。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困惑和不解。然而,在最后一句中,作者却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南行不炷岭头香”。这个答案既符合逻辑又出人意料,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