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舆三折面方塘,雨后溪光着意凉。
行到石桥刚夜半,野花残月斗深黄。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杨万里创作的《南笼道中夜行》。下面是对诗句的解释以及赏析。
诗句解释:
1. 蓝舆三折面方塘:
- “蓝舆”指的是古代的车辆,这里指代一种交通工具。
- “三折”表明车子有多个曲折。
- “方塘”即方形的水塘。
- 整句意为在道路上行进时,看到一辆蓝色的车经过三个曲折的路线,前方是一方池塘。
2. 雨后溪光着意凉:
- “雨后”说明是在下雨之后。
- “溪光”指溪水的光泽或反射。
- “着意凉”表达了一种刻意追求清凉的感觉。
- 这句描述了雨后天晴,溪水反射出明亮的光芒,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3. 行到石桥刚夜半:
- “行到”表示行走到了某处。
- “石桥”指的是由石头建成的桥梁。
- “夜半”通常指的是深夜,接近午夜的时刻。
- 整句意为行走到了一个石桥上,时间已经是夜晚的半夜时分。
4. 野花残月斗深黄:
- “野花”指的是田野中开放的花朵。
- “残”意味着有些已经凋谢。
- “月”指的是月亮。
- “斗深黄”形容月亮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明亮,像是用黄色的斗勺一样。
- 整句形容了夜晚田野中花朵残败,而明亮的月光与黄色的月亮交相辉映的景象。
译文:
蓝舆经过曲折的路途,抵达了一方池塘。雨后的天空透出光亮,仿佛特意让人感到凉爽。我行走至一座石桥,此时已是深夜。田野中的野花已有些凋零,而明亮的月亮则像用黄色的斗勺般高悬。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四句诗,描绘了一个雨后的夜晚,作者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场景。从“蓝舆三折面方塘”开始,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中。紧接着的几句,通过描写雨水过后、天空和大地的变化,进一步加深了这个场景的意境。特别是“雨后溪光着意凉”,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传达了一种对清新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赞美。
“行到石桥刚夜半”一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石桥上的情景,而“野花残月斗深黄”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哲思。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夜色图卷,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珍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