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常侵夜漏馀,时时一梦到华胥。
可知不在青天外,竟欲乘风去卜居。
【注释】
读史:阅读史书。六十四首:即“四十大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共四十篇,其中第一、二篇为序,第三、第四篇为《春望》,第五、六篇为《哀江头》,第七、八篇为《月夜》,第九至第十四篇为《悲陈陶》《悲青坂》等诗。
侵夜:深夜。梦到华胥(xū):梦见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和灾难的理想世界里。华胥,传说中伏羲氏的臣子,他的母亲在梦中生下了伏羲。后来这个典故被用来比喻安乐的理想境界。
不在青天外:意谓不在遥远的天边。
竟欲乘风去卜居:竟想要乘着风飞向理想的国度去定居。卜居,占卜选择居住的地方。
【赏析】
此诗写诗人晚年的生活感受和追求。开头两句,说自己经常读到一些有关历史人物的记载,而自己却在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自己的读书,实际上却是暗指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三、四两句进一步写自己的这种感受:“可知不在青天外,竟欲乘风去卜居。”这是诗人对前两句的感受进行概括和升华。意思是:我知道我所向往的理想并不是存在于遥远的天之外。我渴望着乘风去到那理想的国家去定居。“青天”句化用《楚辞·九歌·湘君》:“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王逸注:“言己之志慕远,犹鱼鸟慕深潭也。”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情绪。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见诗人一生都在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和个人境遇的变化,诗人被迫离开了长安,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因此,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深沉的忧郁之情,有时甚至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仍然坚持着他的政治理想,坚持着他对人民深沉的爱,这就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崇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