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东国诸侯长,我作南方多士师。
竹马共思逃塾岁,土牛又见迓春时。
酬恩尚愧身无补,传世先惊鬓有丝。
至竟古人能及否,薄醺闲谒二公祠。
【注释】
君为东国诸侯长:指杜甫在长安作官,是唐朝的东国诸侯。
我作南方多士师:指我在广东做官,是南方的官吏。
竹马共思逃塾岁:指童年时和同伴们玩耍,骑着竹马逃过学堂。
土牛又见迓春时:指春天到来,人们用木牛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酬恩尚愧身无补:指我对于朝廷的报答,觉得自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传世先惊鬓有丝:指自己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这是自己晚年的事情,也是子孙后代要担忧的事情。
至竟古人能及否:指自己和古人相比,能否达到古人的水平。
薄醺闲谒二公祠:指我喝醉了酒去拜谒两位伟人的祠堂,希望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启示和教诲。
【译文】
你作为东方的诸侯,我是南方的官员。
我们小时候都骑竹马逃学,现在看到土牛又迎来了春天。
我对于朝廷的报答,觉得自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我的子孙后代会担心自己白发苍苍,而古人却能做到青史留名。
我是否能达到古人的水平?我是否能够做出像你们一样的伟大成就?
我喝醉了酒去拜谒两位伟人的祠堂,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启示和教益。
【赏析】
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诗人应山东巡抚孙星衍之请,去拜访襄阳羊王庙、杜甫祠等古迹,并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历史的怀念和对前辈伟人敬仰之情。
首联“君为东国诸侯长,我作南方多士师”,意思是说你是东国的国君,我是南疆的地方官员,这两句是写自己与对方的身份地位。诗人以谦虚的态度,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地方官员,而对方则是国家的栋梁,这是对自己身份地位的一种自我定位。
颔联“竹马共思逃塾岁,土牛又见迓春时”,意思是说我们小时候都骑竹马逃学,现在看到土牛又迎来了春天。这两句是写自己与对方共同经历的一些往事。诗人回忆起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也回忆起春天的到来,这两句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忆和怀念。
颈联“酬恩尚愧身无补,传世先惊鬓有丝”,意思是说虽然我已经尽力报效朝廷,但我觉得自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而且我的子孙后代也会担心自己会老去。这两句是表达自己在报效朝廷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也表达了对子孙后代的担忧。
尾联“至竟古人能及否,薄醺闲谒二公祠”,意思是说我不知道我能否达到像你们这样的地步,所以我喝着薄酒去拜访两位伟人的祠堂。这两句是诗人表达自己的一种无奈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能否达到像对方这样的伟大成就,所以他选择喝酒去拜访两位伟人的祠堂,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启示和教益。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怀念和对前辈伟人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