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尽乃见山,舍舟遂遵陆。
村遥鸡犬散,路狭田禾熟。
渐入渐幽深,近身空翠扑。
蒙蒙午曦澹,黯黯秋气蓄。
忽于杳霭中,豁达开心目。
三百顷湖光,长堤亘其腹。
霜林环四照,倒影漾红绿。
惜哉好画图,冷落付樵牧。
平生汗漫游,临老思归宿。
终当结茅茨,来此占一曲。
【解析】
这是一篇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要首先读懂原诗的意思,然后结合题目要求从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去分析赏析。
“水尽乃见山,舍舟遂遵陆。”这两句是说当船行到湖的尽头时,才发现山,于是弃舟徒步沿山路而行。“水尽”指到了水路不通的地方,也就是山的尽头。
“村遥鸡犬散,路狭田禾熟。”这两句是说村庄很遥远,鸡狗都散在各处,道路狭窄,稻田里的庄稼已经成熟了。这里描写了诗人经过一片宁静的田园后,眼前出现一个热闹的村庄,形成对比。
“渐入渐幽深,近身空翠扑。”这句诗中“幽”、“近”二字,写出了景色的变化:由开阔到幽深,由明丽到苍翠。“近身空翠扑”中的“扑”,用得极为形象传神,它既表现了山色的浓重,也表现出山势的高峻。作者把目光从山脚下移向山顶,只见青葱郁绿的山色迎面扑来。
“蒙蒙午曦澹,黯黯秋气蓄。”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静寂的境界。蒙蒙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湖面上,给平静的湖水增添了几分光彩。秋天的寒意逐渐积聚,天气也渐渐凉爽起来。
“忽于杳霭中,豁达开心目。”这两句诗写诗人在迷蒙的雾霭里突然发现了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豁达”一词表明了作者豁然开朗的心情。
“三百顷湖光,长堤亘其腹。”这两句是讲湖光明媚,湖面宽阔,而湖边的一条长长的堤坝又为湖光增添了一份秀美。
“霜林环四照,倒影漾红绿。”这两句写岸边的树木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美丽。
“惜哉好画图,冷落付樵牧。”这两句是对前面美景的总结和感慨。诗人对眼前的美景感到可惜的是这些美丽的风景却被樵夫牧人占据,得不到欣赏。
“平生汗漫游,临老思归宿。”这两句是说平生喜欢游山玩水,如今年岁已高,想到归宿之地。
“终当结茅茨,来此占一曲。”最后两句是说最终要在这地方盖一间草屋,来此吟咏作诗,表达自己的愿望。
【答案】
示例:这首诗写了诗人在游览洞庭湖时的感受。开头两句写诗人乘船来到湖的尽头。“舍舟”“遵陆”两字说明诗人放弃了乘船的打算,开始徒步旅行。他看到一片开阔的景象——湖面尽头出现了一座座青山,于是弃舟徒步沿山路前行。接着,诗人又进入了一个幽深的境界——他来到了一片树林茂密、山色苍翠的地方。最后,他在一片茫茫的雾气中发现了通向远方的路——原来前面就是通往远方的道路了,诗人的心情豁然开朗。最后两句是说诗人终于来到了自己的目的地,并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他要在这里盖一间草舍,来此吟咏作诗。全诗通过诗人的亲身感受,展示了洞庭湖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喜爱游览山水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他的归隐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