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爱看王老画,笔踪幻化无端倪。
画石画水兼画竹,世罕其匹古与齐。
不师文与可,不学吴仲圭。
墨君粉本何处得,乃在洞庭南北湘东西。
似闻潇湘间,阴多晴少云凄凄。
湘君去后湘竹怨,留取万古斑斑啼。
鹧鸪昏昏唤作雨,山菌滑滑呼成泥。
九疑劖天不可梯,居人寥落行人迷。
我昔南游身未到,侧闻人说往往犹含悽。
今观所画殊不尔,洒落别自开町畦。
山舒水缓桥平堤,步有舟航林有蹊。
篱门茅屋几家住,翠色不受纤尘翳。
岚光深浅叶浓淡,地势起伏丛高低。
展之寻丈卷,盈握疑有烟雨随。
提携乃知善画取大意,信手故自忘筌蹄。
适逢好事者,持卷乞我题。
我诗不入竹枝调,恍然如坐筼筜谷口苍筤溪。
题王石谷潇湘雨意图卷
平生爱看王老画,笔踪幻化无端倪。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王石谷绘画风格的热爱和敬仰,认为他的画作如同变幻莫测的云烟,没有固定的形状和轮廓。
画石画水兼画竹,世罕其匹古与齐。
这里描绘了王石谷画作的特点,他不仅画石头、水流,还擅长画竹子。这些作品在古代是无与伦比的,与古代名家齐名。
不师文与可,不学吴仲圭。
这句话意味着诗人不模仿文人画家文同(即文徵明)的画风,也不学习吴仲奎(即吴镇)的风格。这表明王石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不是简单地模仿他人。
墨君粉本何处得,乃在洞庭南北湘东西。
这句诗描述了王石谷的画作来源——他的作品灵感来自于洞庭湖的山水景色,包括南北两岸的湘江和东西两侧的山峦。
似闻潇湘间,阴多晴少云凄凄。
通过这个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感觉,仿佛置身于潇湘之间的景致,天空阴沉,云雾缭绕。
湘君去后湘竹怨,留取万古斑斑啼。
这里用“湘君”来代表潇湘地区,暗示着湘君离去后,湘竹发出哀鸣,这种声音将伴随着万古长存。
鹧鸪昏昏唤作雨,山菌滑滑呼成泥。
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诗人展示了潇湘地区的湿润气候,鹧鸪啼叫像是在呼唤雨水,而山菌则被风吹得滑溜溜的。
九疑劖天不可梯,居人寥落行人迷。
这是对九嶷山的描述,山上险峻难登,人们居住在那里,却感到孤独迷茫。
我昔南游身未到,侧闻人说往往犹含悽。
回忆起自己曾经向南游历,但尚未到达目的地,只是从旁人的叙述中听到了关于那里的凄美故事。
今观所画殊不尔,洒落别自开町畦。
现在看到的画作与记忆中的景象大不相同,它们展现出一种洒脱自如的艺术风格,开辟出新的艺术道路。
山舒水缓桥平堤,步有舟航林有蹊。
描绘了潇湘地区山水的美景,山势舒展,河水缓慢流动,桥梁平坦,河堤平整,还有可以划船的水面和树林中的小路上。
篱门茅屋几家住,翠色不受纤尘翳。
这里描述的是农家小院,门前有篱笆,院子里有几座茅草屋,绿色的植被茂盛,没有被尘埃覆盖。
岚光深浅叶浓淡,地势起伏丛高低。
这里的“岚光”指的是山间的雾气,“地势起伏”描绘了山峦的地形变化。诗人通过对植物和地理环境的描述,展现了潇湘地区的自然风貌。
展之寻丈卷,盈握疑有烟雨随。
当画作展开时,仿佛能感受到那如烟似雨的氛围萦绕在周围。诗人形容自己拿着画作,仿佛能感觉到画面上似乎飘散着烟雾般的细雨。
提携乃知善画取大意,信手故自忘筌蹄。
通过手持画作的动作,诗人体会到王石谷善于捕捉画作的意境,他不需要刻意追求技巧,反而能够自然而然地达到目的。
适逢好事者,持卷乞我题。
正当诗人沉浸在这幅画中时,有人拿着画作来求他题诗。这显示了画作的艺术价值和诗人的才华受到了认可。
我诗不入竹枝调,恍然如坐筼筜谷口苍筤溪。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诗作的独特性。他不采用传统的竹枝词调调子,而是以一种清新自然的方式创作,就像是坐在幽静的筼筜谷口,欣赏着苍翠的水边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