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榻乘秋阴,黴蒸入布被。
解衣背粘席,转辗出奇计。
爇苇著瓦盆,蒙蒙透雾气。
苦遭烟炙眼,聊免体被渍。
身居燥湿间,那得两遂意。
【注解】
和霜岩县斋秋雨八首 其八:
木榻乘秋阴,霉蒸入布被。——坐在木榻上,趁着秋夜的凉意,身上开始发冷。
解衣背粘席,转辗出奇计。——解开衣服时,背上已经湿透,感到很难受。但为了驱除身上的寒气,只好翻来覆去地换姿势。
爇苇著瓦盆,蒙蒙透雾气。——用燃烧过的苇草放在瓦盆中取暖,使室内充满了烟雾。
苦遭烟炙眼,聊免体被渍。——由于烟雾太重,眼睛受不了,只好忍受着身上的潮湿。
身居燥湿间,那得两遂意。——在干燥和湿润的环境中生活,怎么能够两全其美呢?
赏析:
这首诗写于南宋理宗宝祜三年(公元1227年)。作者因对朝廷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而辞官归隐,居住在浙江萧山的石笋山,过着隐居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隐居期间所作。
诗中描写了作者在秋日里坐卧不安的情景。诗人先以“木榻乘秋阴”点明时间、地点和自己的处境,为下面抒情作铺垫。“霉蒸入布被”,是说被子上长了许多霉,又加上秋天的凉意,所以一躺下就感觉冷。于是诗人便解掉外衣,换上另一件暖和的衣服,以便驱散身上的冷气。可是,这一换衣服的动作又带来了另一种麻烦:原来挂在壁上的画被风吹落下来,沾满了灰尘。“解衣背粘席,转辗出奇计”,形象地写出了这一情景。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处境,而是通过一个动作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
诗人又以“爇苇著瓦盆”来烘托自己所处的环境。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点燃一些苇草来取暖,虽然效果很好,但毕竟还是有点不卫生,而且烟味很重。“蒙蒙透雾气”,既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不快。最后一句“苦遭烟炙眼,聊免体被渍”,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既厌恶那种熏人的烟雾,又担心身体被烟熏湿,所以只好忍受这一切了。
全诗语言平易,感情细腻,生动地反映了一位退隐山林的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