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和堂与葆光居,两姓相望十里馀。
眼见祝家花若此,朱家庭院问何如。
【注释】
飧和堂:指祝良仲的居所。葆光:作者的侄子,名不详。两姓相望十里馀:两个姓氏相距很远。相望:互相映照。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朱氏兄弟家中赏牡丹时感旧而写的五首诗中的第三首。此诗通过赏花、品花,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状的不满。诗人以朱氏家族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第一句“飧和堂与葆光居”,描绘了诗人与侄子葆光居住在一处的情景。这里的“飧和堂”指的是诗人的居所,“葆光”则是诗人的侄子,名字不详。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一个宁静、和谐的生活场景,为后面的感慨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两姓相望十里馀”,进一步描绘了两家之间的距离。这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两家之间的亲近关系,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关系的羡慕和向往。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即人们往往因为家族关系而紧密相连,共同生活。
第三句“眼见祝家花若此,朱家庭院问何如”,则转向了对朱家庭院的描述。这里的“朱家”指的是朱敬修家,“若此”表示非常美好。这句诗通过对比两个家庭的庭院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庭院布局的重视,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最后一句“眼观心知皆自好,何须他日更相夸”,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深刻认识,认为只要内心真正追求美好,那么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美好的存在。因此,诗人并不需要刻意去比较谁家的庭院更好,而是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朱家庭院美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庭院布局的重视,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