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弟子生同异,朱陆纷如聚讼来。
指点鹅湖榛莽路,讲堂片席待重开。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描述鹅湖的景色,表达了对鹅湖书院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答案】

译文:鹅湖山中,两家子弟(指鹅湖书院中的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生而不同,观点纷纭,聚讼不已。他们争论的地方,如同榛莽一样,一片荒凉。然而,在这片荒凉之地,却有讲堂片席等待着我们再次开讲。赏析:此诗写于南宋理宗淳祐四年。鹅湖山位于今江西上饶市玉山县境内,为两浙西路浮梁县与饶州德兴县界。山上有两处著名的胜迹。一处是鹅湖寺,相传晋太傅谢安游山时在此地曾与王羲之结社吟咏,并作《兰亭集序》,因而声名大振,历代文人墨客多有游览题咏之作。另一处便是当年朱熹、陆九渊兄弟讲学之地。陆九渊是心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以“发明本心”为宗旨,主张“心即理”,认为“格物致知”即是“明心见性”。陆九渊兄弟讲学时,常与朱熹辩论,两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遂成“朋党之争”,后虽经朱熹等人调停,仍不免“聚讼不已”。这首诗就是描写鹅湖两派争辩的情形,但笔法不从正面着笔,而是借景抒情。首句“两家弟子生同异”,点明议论的中心人物,即鹅湖书院中的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第二句“朱陆纷如聚讼来”,承首句而来,写双方争辩的激烈情景。接着第三句“指点鹅湖榛莽路”,写争辩双方争论的场所。第四句“讲堂片席待重开”,则写争辩双方争论的场面。这四句诗,用白描手法,把鹅湖争辩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没有直接去描绘争辩双方唇枪舌剑,而是抓住争辩双方争论的场所——鹅湖,以及争辩的结果——两派仍在争论不休这一主要情节。同时,诗人又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将鹅湖喻为“榛莽”,形象地写出鹅湖山林茂密的特点;将争辩双方比作“指点者”,生动地表现出争辩双方的激昂情绪和雄辩口才。这样,既使鹅湖山的形象更加鲜明,又突出了争辩双方的气势。最后一句“讲堂片席待重开”,既是前文的照应,又是全诗的总结。诗人用“待重开”这一设想的结尾,既表示了对争辩不休的惋惜和遗憾,又表明了自己对争辩不休的看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