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俯瞰桦榆沟,指示滦河最上流。
记得银丝鲙鲜鲫,欣从塞外识源头。

【注释】

钓台:指钓鱼台,在今河北易县西北。十八日: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八月十七日驾幸东都洛阳时的情景。高台:指皇宫的楼阁。桦榆沟:即桦木河,发源于今北京怀柔县境内。滦河:古称辽水,发源于今山西、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交界处。银丝鲙:用细丝鱼片做成的鱼脍。鲜鲫:鲜活的鲫鱼。塞外:指北方边远地区。源头:指河流发源地。

【赏析】

此作是诗人扈从东都途中,于“高台俯瞰桦榆沟”时所写。诗中描写了钓台的壮丽景色和钓鱼的愉悦心情。

首句中的“高台”,既指皇宫的楼阁,也指诗人自己的官邸。“俯瞰”表明诗人身处高处,视野开阔,可以纵览下面的美景。“桦木沟”即桦木河,为一条发源于今北京怀柔县境内的北源河流,因河岸多桦树而得名。“指示滦河最上流”,意谓皇帝在此指点下流,指出了滦河的发源地所在的位置。

第二句紧承上文,诗人由上而下,看到山间流淌着的清澈的溪水,联想到自己曾到过的地方,于是回忆起当年在塞外吃到过的美味佳肴——银丝鲙鲜鲫。这里的“银丝鲙”是用细丝鱼片做成的鱼脍,“鲜鲫”则是指鲜活的鲫鱼。

第三句“欣从塞外识源头”,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曾经在塞外生活过,如今又来到钓鱼台,心中自然充满了喜悦之情。然而,他又想到了自己曾经到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熟悉的朋友和家人,他们一定会想念他的。因此,他不禁想起了家乡的人们,他们一定也在想念着他吧?这种思乡之情,使他更加怀念故乡了。

这首诗通过对钓鱼台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忘思念故乡,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