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翻晋永和,书家好事例传讹。
至今似带羲之癖,风俗村村爱养鹅。
【注释】山阴道:指晋朝王羲之的故乡山阴道。道德经翻晋永和,书家好事例传讹:晋永和年间,《道德经》被刻成石碑,书法家王羲之喜欢把书中的内容用事例来表达,因此后人就根据他的书法风格来摹写《道德经》,致使文字多有错误。羲之癖:比喻喜爱《道德经》。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译文】
道德经刻成石头后翻刻到晋永和年间,书法家们都喜欢用事例来表达,所以后来的人根据王羲之的书法模仿刻印,导致文字多有差错,王羲之对此非常喜爱。至今像带一样的《道德经》流传着王羲之的喜爱之情,风俗上村村户户都养着鹅。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山阴道上《道德经》刻石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首句“道德经翻晋永和”,交代了诗歌的背景,即《道德经》翻刻到晋永和年间。这个时间点,正是王羲之的时代。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以书法著称于世,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尤其是他的书法作品。因此,在翻刻《道德经》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这就是“道德经翻晋永和”所蕴含的意义。
次句“书家好事例传讹”,则是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一种赞美。在这里,“事例传讹”指的是人们按照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去模仿刻印,从而产生了许多错误的版本。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喜爱。相反,许多人都认为这种模仿是值得称赞的,因为这正是他们能够欣赏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方式。
第三句“至今似带羲之癖”,则是对王羲之爱好《道德经》的一种赞扬。这里的“似带羲之癖”是指人们至今仍保留着对《道德经》的喜爱之情,就像王羲之一样。这种喜爱之情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
最后一句“风俗村村爱养鹅”,则是对乡村生活的一种描绘。在乡村里,养鹅已经成为一种习俗。每当看到鹅在水中游弋,村民们都会感到愉悦。这种乡村景象让人想起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因为它们都充满了生活的韵味和诗意。
这首诗通过对山阴道上《道德经》刻石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