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与仆孰英雄,寄托如何不约同。
此意沉吟应共惜,半生光景画图中。

【注释】:

1、陈言:人名。

2、扬:字子高,东汉末年人。

3、题画:题写在画上。

4、二首:指此诗共有两首。

5、使君:官名,县令。

6、仆:作者自称。

7、孰:谁。

8、约同:一致。

9、此意:指前两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思。

10、沉吟:沉思,低语。

11、应共惜:应该共同珍惜。

12、半生:一生。

13、光景:时光。

14、画图:图画。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陈言的《抱膝图》抒发自己对世事沧桑、人生苦短的感慨。全诗以议论入诗,寓情于景。首句直抒胸臆,点明“陈言”与“吾”都是英雄;次句提出疑问:我们两人为什么不能同心协力地来寄托情怀呢?“寄托”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既指陈言寄情山水画,又指作者借画抒怀;第三句进一步强调:这种寄托的心情应该是彼此都应珍惜的,因为这是半生的光阴,值得人们去珍惜。这首诗语言平易而含蓄,感情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佳作。

第一句中,“使君”即“县令”,“仆”是诗人的自称,这里用“谁”代替“使君”、“仆”,显得更亲切。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而来,说“使君”与“我”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这一句问得似乎有点冒昧,实际上诗人是借这个问题来发议论的。他首先指出,既然都是“英雄”,那么,我们的志向就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以互相谅解。这一设问,不仅把问题提得很高,而且很自然地把下面要说的话引了出来。

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而来,说既然我们都有“英雄”的志向、一致的愿望,那么我们就要共同珍视我们的感情了。这里所说的“此意”,就是指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诗人在这里把一个抽象的议论具体化、形象化了。“此意”是诗人感情的结晶,也是他对“使君”与“我”之间的深厚情谊的肯定和珍视。因此,他感到有必要把它说出来,并且还特别强调要一起珍惜它。

第四句紧承第三句而来,说的是:我们两个人虽然各有千秋,可是我们的生命只有半截儿。这就把“此意”说得更加深刻了。诗人在这里用“半生”来表示“此意”,说明“此意”是“半生”的结晶。“光景”就是时间的意思,“半生”也就是“半日”的意思。这个比喻非常新颖,也很贴切。它不仅说明了“此意”是短暂的,而且说明了“此意”是美好的。

最后一句紧承第四句而来,说的是:我们两个人虽然各有千秋,可是“此意”却是值得我们大家来共同珍惜的。这里的“应共惜”三字,不仅把前面的四个意思全部包括进去了,而且还把“此意”放在了更重要的地位上。诗人在这里又一次强调:只有大家都来共同珍惜,才能使它得到真正的发扬光大,并永远流传下去。这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四句话的总括,又是对整个诗歌的总结。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一是议论入诗,但并不流于板滞;二是语言通俗,却能含蕴丰富;三是构思巧妙,却很自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