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无家等罢官,客中即次取粗安。
江清城郭移帆过,战定桑麻避地难。
落日孤鸿回健翮,西风老马卸征鞍。
邺侯自具神仙骨,烧芋差宜对懒残。

【注释】

①李子受:即李膺,当时任武陵太守。武陵郡在今湖南常德,是当时的荒僻之地。②并简山:山名,在今湖南衡阳县西。③邺侯:指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因封邺国公,故称。④烧芋:烧酒。⑤懒残:指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意谓对世事的厌恶。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李子受的信。李子受是当时武陵太守,诗人送他到任。李子受是李白的好友,李白曾寄书给李子受,希望李子受能引荐自己。李子受回信说:“君为龙象(喻指贤才),我辈岂敢望?请于嵩、岱间求一席地耳。”杜甫收到这封信后,很受感动,写了这首赠别诗。诗分四段。首段写朋友之别。二段写旅途之劳。三段写边城之苦。末段写友人之难。

前两句说,你既然没有家可归,那么我就替你找个地方暂居吧。“不是无家”,承上句的“无家”,说明对方的处境,表示同情。“等罢官”,承上句的“无家”,说明对方的处境,表示同情。“客中”二字,表明两人虽同是客居他乡,而处境迥异。一个有职可做,一个被贬闲居;一个可以安居,一个却要到处漂泊。“即次取粗安”,承“客中”二字,进一步写自己的处境,也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次句承上句的“等罢官”,说虽然你还没有家可归,但是暂时还可以找地方住着,不必愁没处住了。“次”,通“寓”。

第三段由送别写到旅途之劳。这一句承第二句的“即次取粗安”,写自己的住处。“江清城郭移帆过”,承“次”字,说自己在城外租了个房子,每天早晨乘船从长江上经过城郊,然后上岸步行进城去工作。“移帆”,即扬帆,用船只作动词,写出了自己生活的艰苦。第四句“战定桑麻避地难”,承上句的“江清城郭”,写自己所住的屋舍。这里既点明自己住在城外,又写出了自己的生活状况。“战”,指战争。这句说战争平息之后,就种田,种桑养蚕,盖起了房子。但这样的地方毕竟还是难以居住,所以“避地难”就是这个意思。最后一句“落日孤鸿回健翮”,承“避地难”的意思,写自己所住的屋舍。“落日孤鸿”,是说太阳落山的时候,一只大鸿雁飞回自己的窝里去了。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自己所处的环境。“西风老马卸征鞍”,承“避地难”的意思,写自己所住的屋舍。这句说秋风一起,马儿就要卸下鞍子,准备休息了。因为秋天正是收割的时候,所以人们都要回家去收割庄稼。这里既点明了自己正在收割庄稼,又写出了自己生活的艰苦。

第五段由旅途之劳写到边城之苦。这一句承接第四句的“落日孤鸿”,写自己所处的环境,也点明了自己正在收割庄稼。“邺侯自具神仙骨”,承第四句的“落日孤鸿”,这是说,邺侯(唐玄宗时的宰相)本来就具有仙人一样的身体,所以即使到了边远荒凉的地方,也不会有什么困难和危险。“邺侯”,这里泛指唐玄宗时代的宰相。“自具神仙骨”,意思是说他自己本来就具有仙人一样的体魄,所以即使到了边远荒凉的地方,也不会有什么困难和危险。“邺侯自具神仙骨”,意思是说他自己本身就有仙骨,所以即使到了边远荒凉的地方,也不会有什么困难和危险的。“邺侯”指的是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林甫,他曾被封为“邺国公”,这里借指代皇帝。“差”,差遣。

第六段由边城之苦想到友人的艰难。“烧芋差宜对懒残”,承第五句的“邺侯”,意思是说烧芋(一种食物)是很合适的,因为它的味道很鲜美,正好适合懒散的人吃。这里既点明了自己正在吃的烧芋,又写出了自己的生活状况。“懒残”,指杜甫自己,因为杜甫自称“少陵野老”,这里的“懒残”即杜甫的意思。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的现实,抒发了作者对友人遭遇的关切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