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冬行虐,阴阳变惨舒。
虫经坏户后,雷似发声初。
窗裂新糊纸,檐鸣暴涨渠。
一灯愁不寐,细检五行书。
【解析】
此诗为作者于元和十年(815)夏秋之交在夔州时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大雷雨前的天气变化,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全诗以“立冬后二夕”起笔,首句点明时令,次句写雷雨前气候的变化。第三句是说虫经坏户之后,天公才下怒;第四句写雷声初作,第五句写窗裂、檐鸣,第六句写灯灭、书检。全诗紧扣题目,层层展开。
【答案】
译文:
夏天的暑气到了冬天就变本加厉地肆虐人间,阴阳变化惨痛,舒卷不定。
昆虫经过坏门之后,雷声似从远方传来。
窗外纸糊窗子开裂了,屋檐下的水渠也响起了暴涨的声音。
一盏孤灯映照着,我愁闷难眠而仔细查阅《五行》等典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元和十年夏秋之交在夔州时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大雷雨前的天气变化,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开头两句,“夏令冬行虐,阴阳变惨舒”,“立冬后二夕”,点明时令,说明雷雨是在立冬后的两晚上发生。“夏令冬行虐”,是说夏季的暑威到了冬季就变本加厉地肆虐人间。这一句是总起,以下便具体写出了雷雨前气候的变化。“阴阳变惨舒”,是说阴阳之气变化惨淡,难以舒卷。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虫经坏户后,雷似发声初”,是说昆虫经过破损的门窗之后,雷声才像从远方传来。“破”“似”二字用得极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雷雨前天气的变化。“窗裂新糊纸,檐鸣暴涨渠”,这是对上两句的具体化。新糊的窗纸被风吹得裂开了缝,屋檐下的水渠也响起了暴涨的声音。这一联紧承前两句所写天气变化而来,将诗人当时所见景象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一灯愁不寐,细检五行书”,“灯”字照应题目中的“雷”,将灯比作雷,形象突出了雷声之大。“愁不寐”三字,既照应了前面的“雷”、“窗”、“檐”、“灯”,又与后面的“细检五行书”相照应。“五”,指《诗经》。“行”,通“兴”。诗人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读《诗经》,以致夜不能寐。《诗经》中有许多篇章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关关雎鸠”就是形容鸟儿的鸣叫声,而这里的“鸣”正是“雷”的同义词。“细检”二字,则表明诗人在认真读书,不愿错过任何一个字。
此诗紧扣题目,层层展开。首句点明时令,次句写雷雨前气候的变化。三四两句是说昆虫经过破损的门窗之后,雷声才像从远方传来。五六两句是说窗外纸糊窗子开裂了,屋檐下的水渠也响起了暴涨的声音。七八句是说一盏孤灯映照着,我愁闷难眠而仔细查阅《五行》等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