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承远讣,岂是误传闻。
四海谁知己,馀生又哭君。
有文披旧槁,无酒酹新坟。
不朽将安托,从今砚拟焚。

【注释】

闻:听到。副相:宰相,这里指代作者的好友王揆。揆公:即王揆字揆公,名介,唐天宝年间宰相,谥曰文贞。月小六: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小诗寄哀四首,这是第四首。承远讣:承受远方来的讣音。岂是误传闻:岂是因为误会了消息而误传的?四海谁知己:四海之内又有谁了解你呢?馀生又哭君:《诗经》“余悲之”一句,《笺》云:“我悲伤啊!”杜甫《梦李白》诗中“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即用此意。有文披旧槁:有文字可以表达我的哀伤。披,同“披”。旧槁:故人的遗稿。无酒酹新坟:没有酒可用来祭奠他的新坟。酹,以酒祭地。不朽将安托:你的不朽的名声又该如何寄托呢?从今砚拟焚:从此就把砚台烧毁吧!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6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秋。诗人在听到挚友王揆逝世的消息后,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悼念诗。

第一句,“闻副相揆公正月初六讣音小诗寄哀四首”是说听到了王揆去世的消息,写了这四首诗来表示悼念。副相,宰相的尊称。揆公,王揆的字,人称揆公道。月小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都是王揆逝世的日期。

第二句“何当承远讣,岂是误传闻”是说怎么能接受远传来的噩耗,难道是听错了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听到噩耗时的惊骇和怀疑。

第三句“四海谁知己,馀生又哭君”是说天下还有谁能了解你?我活着的时候又能为你哭几次呢?这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王揆的怀念之情。“四海”,比喻天下;“谁知己”,意思是天下还有谁能了解我?

第四句“有文披旧槁,无酒酹新坟”是说有文字可以表达我的哀伤,但却没有酒可以来祭奠他新的坟墓。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王揆深切的哀悼之情。“有文”,指诗人自己写的悼念王揆的文章;“披”,同“披”,打开、展开的意思;“旧槁”,指王揆生前留下的文章。

第五句“不朽将安托,从今砚拟焚”是说你的不朽的名声又该如何寄托呢?从此就把砚台烧毁吧。诗人想通过销毁墨迹,来表达自己对王揆的无限哀痛。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现了诗人在失去挚友后的极度悲痛和对友情的无比珍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