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无百步,栏楯有千家。
未觉平檐浅,全亏老树遮。
童挑西涧水,僧制本山茶。
佛日长如此,何愁莫景斜。
【注释】
自西阡步登龙山小憩:从西阡步行上龙山小憩。
杖藜无百步,栏楯有千家:拄着拐杖走不过一百步,但是栏杆上却有千户人家。
未觉平檐浅,全亏老树遮:没有感觉到平缓的屋檐多么低矮,全是因为有参天的古树作遮荫。
童挑西涧水,僧制本山茶:小孩子挑着西面的溪水的清波,和尚们制作着山中野茶。
佛日长如此,何愁莫景斜:佛陀的慈悲光明就像这样永远照耀人间,哪里还会愁眉不展呢?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于暮春时节,在山寺小歇时即兴所做,其内容是写自己登山所见之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首联“杖藜无百步,栏楯有千家”,写诗人登上龙山后,在山上小憩的情景。“杖藜”指用拐棍撑地行走,意谓杖杖而行。“无百步”言其行踪之少。“栏楯”指栏杆,这里借指楼阁。“有千家”言楼阁之多,足见山势之高。此二句以简洁的笔触勾画出山中的楼阁众多,给人以雄伟之感。
颔联“未觉平檐浅,全亏老树遮”,进一步描写了山中的景色。“未觉平檐浅”写诗人登临高峻的龙山,只见平缓的屋檐显得格外低矮,而山间树木参天,遮天蔽日,使人无法察觉屋檐之浅。这一句既突出了诗人对深林巨木的惊叹,也表现了诗人对山林幽深、林木茂密的感受。“老树”二字不仅点明了树木之老,更暗含着岁月沧桑之感。
颈联“童挑西涧水,僧制本山茶”,则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居画面。“童挑西涧水”写孩童挑着西涧的水回家;“僧制本山茶”则写僧人采摘山茶供人饮用。这两句虽只写儿童和僧人,但却能让人想象出一幅热闹而又平和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两个场景,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之情。
尾联“佛日长如此,何愁莫景斜”,则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总结与升华。在这里,“佛日长如此”是指佛教教义像太阳一样普照众生,永不消逝;“何愁莫景斜”则是说只要我们坚持信仰、积极进取,就不怕前途多舛,人生坎坷。这既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鼓励与启迪。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楼阁、林木、溪涧等自然景物,以及儿童、僧人等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和谐的山林世界。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一世界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