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踏三山路,于今十四年。
每谈甘露味,辄想荔支鲜。
好友能分饷,浮生感宿缘。
曾同朱老吃,惆怅望西禅。

吴文薮员外送的鲜荔枝让我想起了戊寅年六月与竹垞先生一同游览西禅寺,品尝这美味后感慨颇深,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不踏三山路,于今十四年。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不踏三山路”意味着不再踏上那曾经熟悉的道路,而”于今十四年”则说明已经过去了十四年的时光。

每谈甘露味,辄想荔支鲜。

“甘露味”指的是甘甜的泉水,”荔支鲜”则是指新鲜的荔枝。这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甘露味和荔支鲜的怀念之情。

好友能分饷,浮生感宿缘。

“分饷”指的是分享美味,”宿缘”则是指长久的缘分。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与好友之间的深厚情感和长久的缘分。

曾同朱老吃,惆怅望西禅。

“朱老”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者前辈,他们一起品尝过荔枝。”惆怅望西禅”则表达了诗人在回忆过去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西禅寺的向往之情。

赏析:

这首七绝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与好友共赏荔枝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怀旧之情。首句“不踏三山路,于今十四年”,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友谊的珍贵。接下来,诗人通过对甘露味与荔支鲜的描写,展现了对美好记忆的追忆。最后一句“曾同朱老吃,惆怅望西禅”,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过去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期望。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底蕴,又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