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制海西传,能争造化权。
隙光分日月,宿障扫云烟。
顿觉生虚白,犹堪续草玄。
一编聊炳烛,兀兀慰衰年。
【注释】
巧制:精心制作。海西传,指佛教经典《楞严经》。
能争造化权:有与自然造化争胜的本领。能争造化权,意谓佛门弟子精研佛法,可以掌握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力量。
隙光分日月:隙光,即隙缝中透进的光。分,分开、分开之意。指佛光普照,将日月分开。
宿障扫云烟:宿障,即宿世的障碍。云烟,指云雾缭绕。指佛门弟子消除众生烦恼,使众生远离苦海,如云雾被扫除一样。
顿觉生虚白:顿觉,忽然感到。虚白,虚无洁白。指佛门弟子悟道之后,顿时感到心境清净,一切杂念皆空,如同白纸一般纯洁无瑕。
犹堪续草玄:犹堪,还有能力继续做某事或完成某事。续草玄,继续写文章。指佛门弟子虽然已经悟道,但仍然有能力继续写作,弘扬佛法。
一编聊炳烛:一编,指一本书。炳烛,点燃蜡烛。指佛门弟子虽然年纪已高,但仍然坚持写作,以点亮自己心中的智慧之光。
兀兀慰衰年:兀兀,指孤独寂寞的样子。安慰,抚慰。衰年,晚年。指佛门弟子虽然年老体衰,但仍然能够通过写作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度过晚年。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佛门弟子悟道之后的生活状态的诗歌。诗人通过对佛门弟子悟道之后的感悟和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佛门弟子在悟道之后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首联“巧制海西传,能争造化权。”意为精心地制作了《楞严经》这样的佛教经典作品,拥有与自然造化相争的本领。这里诗人以“巧制”二字表达了他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佛门弟子的尊重。他认为佛门弟子通过精心制作《楞严经》等佛教经典作品,可以掌握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力量,从而与自然造化相争。这一观点体现了佛门弟子对生命、宇宙和万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颔联“隙光分日月,宿障扫云烟。”意为佛光普照,将日月分开;宿世的障碍被扫除,云雾缭绕。这里诗人以“隙光”和“宿障”两个关键词,形象地描绘了佛光普照时的景象。佛光如同一束光芒,能够穿透云雾、照亮世界,将日月分开,消除众生的烦恼和障碍。这一景象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体现了佛门弟子的智慧和慈悲。
颈联“顿觉生虚白,犹堪续草玄。”意为突然感到心境清净,仍然有能力继续写作。这里诗人以“顿觉”和“犹堪”两个关键词,表达了佛门弟子悟道之后的心境。悟道后的佛门弟子突然感到自己的心境变得清澈纯净,如同一张白纸一般纯洁无瑕。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满足或者放弃,仍然有能力继续写作,弘扬佛法。这一观点体现了佛门弟子在悟道后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即在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后,依然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尾联“一编聊炳烛,兀兀慰衰年。”意为只有一本书籍,却足以点亮心中的智慧之光;孤独寂寞之中,仍可抚慰年老的身心。这里诗人以“炳烛”和“兀兀”两个关键词,表达了佛门弟子晚年生活的状态。尽管岁月已逝,年华不再,但佛门弟子依然可以通过写作来点亮自己心中的智慧之光,抚慰自己孤独寂寞的心灵。这一观点体现了佛门弟子在晚年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对佛门弟子悟道之后的生活状态进行描绘,展现了佛门弟子在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后所展现出的丰富内涵和高尚品质。无论是对于自然造化的理解,还是对于生命、宇宙和万物的感悟,都体现了佛门弟子的智慧和慈悲;无论是对于心境的转变,还是对于写作的追求,都体现了佛门弟子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佛门弟子的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