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桥西路,垂鞭去意迟。
老为东郡客,才减少陵诗。
白日黄尘暗,孤城万木悲。
遗民应已尽,莫问乱离时。
过兖州城外有感:
泗水桥西的官道,我欲去而迟。
年老作客在东郡,才华不及少陵诗。
黄尘蔽日遮天黑,孤城草木皆悲泣。
遗民早已尽归去,莫问乱世何时终。
注释:
- 泗水桥: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是古代文人骚客常来的地方。
- 东郡:古地名,这里指兖州附近的地区。
- 少陵:杜甫的别号,这里是借指杜甫的诗歌风格。
- 黄尘暗:指黄尘遮蔽了天空,天色昏暗。
- 孤城:指孤立无援的城市。
- 遗民:被战争或动乱影响而流离失所的人。
- 莫问乱离时:不要询问战乱结束的时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过访兖州城外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泗水桥西的道路、自己的行程和周围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首句“泗水桥西路,垂鞭去意迟”描述了诗人在泗水桥西的道路上驻足观望的情景。诗人垂鞭(指拿着马鞭)缓步前进,表现出他对这次出行的迟疑和不舍。这里的“垂鞭”和“去意迟”共同勾勒出了一幅悠然自得却又带着几分忧郁的画面。
第二句“老为东郡客,才减少陵诗”则是诗人对自己身份和才能的反思。诗人感叹自己年纪渐长,已经成为了兖州的客人;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才华无法与杜甫相比,甚至不如少陵(即杜诗)那样深刻动人。这里的“东郡”和“少陵”分别指的是兖州和杜甫,表明诗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诗歌风格的自我认知。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感慨。“白日黄尘暗,孤城万木悲”描绘了一幅阴霾笼罩的黄昏景象,黄尘遮蔽了天空,使整个城市显得更加凄凉。而“孤城万木悲”则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孤立无援城池中草木的哀怜之情。这些细节描写增强了诗中的悲凉氛围。
最后两句“遗民应已尽,莫问乱离时”则是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他担心那些流亡在外的人们已经逐渐离去,而他自己也即将面对战乱的未来。这里的“遗民”指的是那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而“乱离时”则是指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未来的悲观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变迁的关注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